<藝文誌>:社會沒有藝術文化,是一種諷刺吧!

#23 趁墟(2021年9-10月號第23期)

圖、文:derekque(香港商業及藝術攝影師)

我用攝影作為自我表達的手段 – 通過攝影,識別我在世界角色中隱藏的品質,
更能從中理解我的真實,並表達我對世界的詮釋。

我經常被問及創作靈感從何而來?過程又是如何?

在這裏我粗略的為大家分享一下。首先簡單界定藝術的四大類:

  1. 純個人的抒發(沒有特定主題,純以線條、色彩或物料等媒介抒發情感,凝固當刻的情感。)
  1. 記錄身邊的情景(有較明確的方向,例如有些藝術家會繪畫香港小店或風貌。)
  1. 借世界名作進行二次創作(通常是在名作上加上個人想法,例如是抓著時空的不同,以褒貶手法表達一些新想法。)
  1. 表達內心的想法(通常較有主題和目的性,藝術家想帶出一個觀念和訊息。)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簡單分類。當然在藝術世界沒有一定性,因為藝術是五花百門(正如大家都知道的Graffiti,我亦在此文章跳過了它)。

而我的創作是以第四類作為基礎,現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類創作的心路歷程吧!藝術的奇妙之處,是它總會在生活上觸碰你某些神經。只要你放慢腳步,細心觀察或感受周遭,總會產生一些想法,繼而梳理思緒,便會有所得著。要注意的是,初初去創作並不需要什麼驚天動地的主題,只要忠於自己和真實便可。所以創作的第一步是「主題」,第二步是「處理手法」。這一步是較理性的考慮,例如:畫作的大小?線條如何?顏色如何?相片處理如何?物料如何?保存又如何?……像是天使和魔鬼的鬥爭。我建議大家用最擅長的物料或手法表達。當處理手法有五成把握時,下一步便是「完成日期」。以藝術新手來說,他們腦中通常是構思再構思,改良再改良,因為想把最優秀的作品呈現給觀眾,但有時因沒有足夠行動力去創造作品,多好的想法最終淪為空想。何況在製作過程中,你總會面對一些大大少少的修改。

今次分享數張我近年看藝術展覽時以傻瓜機拍下的作品,當中反映了觀眾的狀態。雖然藝術展覽已成為香港的潮流打卡活動,觀眾並非單純以欣賞藝術的心態參與其中,但我還是很浪漫的抱著希望去看這現象:希望觀眾能吸收藝術文化,而不是單單參與潮流活動。試想想一個作品如果沒有人去欣賞,是多麼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