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教育電視・電視教育

#17  香港傳奇(2020年8月)

文:褚珏然(倫敦國王學院中國與全球化理學碩士生)

「一理通,百理明,明白了計算可變簡單⋯⋯」

相信不少九十後朋友一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詞必然會琅琅上口,想起觀看教育局教育電視(Educational Television, Education Bureau,ETV)的種種往事,然而此等集體回憶已然不再。今年起,教育局已停止製作教育電視,並將於九月收回位於廣播道79號的教育電視中心。中心的結束進一步標誌著昔日九龍塘廣播道「五台山」的盛世隨著香港社會媒體的發展出現範式轉移,從電視、電台等傳統媒體逐漸踏入浩瀚的互聯網裏。

雖然不少與我同輩的青年人對教育電視走入博物館感覺唏噓,然歷史的巨輪實難逆轉。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政府配合大眾傳媒的蓬勃發展,把電視作為中小學的教育工具帶入校園。其時電視媒體對於大眾而言是最新的科技,政府可透過製作影片讓學校教授相關知識,例如一些小實驗或地方介紹,協助資源較為短缺的學校完成教學。時至今日由於資訊科技發達,大眾一機在手能知天下事。相反教育電視的內容不時顯得落伍,未能引起學生共鳴。有關小實驗亦可由老師利用教科書出版社提供的素材或自製工具完成。

兩年前,教育電視製作單位香港電台更在兩年前製作了《我們都是看ETV長大的》節目,播放舊有的經典片段如傻校長吃橙皮、分數王國等,似是讓大眾懷舊往事,而非作教學之用。其中不少昔日出演的演員或小演員今日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藝人,如黃美棋、王祖藍、楊思琦等,堪稱「演藝界木人巷」。筆者看在眼裡也感覺到歲月的流逝,明白到時代的演變必然會汰舊留新,然重要的是大家能吸收經驗,方能繼往開來。

與此同時,教育界亦應從教育電視的終結反思傳媒教育的路向。筆者記得自己就讀小學時的傳媒教育仍停留在辨別各大傳統媒體的節目質素。教育電視在此時仍扮演重要角色,而互聯網對社會尚未有決定性的影響。及後自媒體的躍然擁入,令傳播生態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筆者認為目前的傳媒教育需要有新的調整,不能只依賴單向式的灌輸知識,而是需要雙向的互動令學生領悟箇中奧秘。希望教育界能從學生的動機出發,啟發他們的興趣,以便他們日後「揮開心中風雨,天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