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眾生平等

#15  「Zoom近」動物(2020年4月)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眾生平等」是個大課題,《華嚴經》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意思是世間每個眾生皆有成佛的平等機會,之所以未能成佛,只因執著心中妄念,以致受困迷障。這是佛家語,我們一時讀了也不明所以,也未必全然認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山水各異,哪能等同視之。

 

 

 

 

 

《莊子.齊物論》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思想就很接近佛家「眾生平等」的理念, 但佛家的「眾生」尚且停留於三界六道,是為有情眾生;而莊子更是擴展至萬物齊一,把佛家的「器世間」也囊括在內,亦即山川河嶽、花草樹木、亭台樓閣等。

《世界人權宣言》第一句就說: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這樣直白的叙述我們便一目了然,在現代社會致力尋求公平公正公義的大前提下,以人為本,維護每個人的各種權利、機會平等,才是我們熟悉的「眾生平等」,或稱為人人平等。

 

或許有人說無論是佛家和道家的「眾生平等」,還是《世界人權宣言》,都只是一種奢求的愿望,並不符合現實情況。貧賤富貴、上下尊卑、高矮肥瘦……又豈是人力所能左右?一切眾生相皆跳不出形而下的三維空間原則,在具體實在的比較下,呈現出的彼此之間顯見的各種異同,就如冥靈與朝菌、鯤鵬與學鳩一樣,是不變的事實。

 

 

 

 

那麼,「眾生平等」是否緣木求魚,不設實際呢?佛陀認為自我的覺悟和內心修行,可以達致放下執著之念、傲慢之心,然後可視六道眾生法性平等;莊子亦主張內聖外王的心性修養,只要個人「內聖」圓滿,即可看破萬物外相,明白「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真諦。

我們無法簡單理解形而上的佛學哲理和抽象的心性學理論,亦難以做到平等看待一切生靈,更遑論與萬物齊一,世界大同;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真、善、美,逐漸圓滿自我修養,提升個人道德標準,然後推己及人,摒棄偏見,祛除歧視。如此,我們才會向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