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事父母,幾諫……」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人倫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里仁篇》4:18)

【今譯】

先生說:「事奉父母,若發現父母有過,要委婉地規勸,表達自己的看法;父母如不聽從,也要照常恭敬他們,不違逆他們,雖然為父母憂傷,卻不怨恨他們。」

 【時析】

既要明確表達己見,又要照顧父母的面子,更要對犯錯的父母保持恭敬,確實很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孔子重「孝」,必然優先考慮家庭的和諧。要注意,做子女的是表達了自己意見,改不改正,那是父母的自由選擇。當然,這裏的過錯可能只是牽涉到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是重大的事情,則做子女的可能會迫於無奈,「犯顏直諫」了。

孔子看重家庭和諧,可能因為它是修身的切實基礎。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會很自然「移孝作忠」,忠於國君。古時家庭和國家具有同構性,父在家正如君在國,子和臣都有諫的義務和責任。不過,後來漢儒將「孝」推到極端,提出「父為子綱」,將父的權威絕對化,子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父,與孔子本意相去甚遠,因為孔子是強調要指出、提醒父母的過失的(他只是說方法上要委婉點而已)。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