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敬羅家塾建築裝飾寓意淺探

敬羅家塾(家塾是指昔日作為教授子弟的場所)位於新界大埔頭村圖一),於1998年列為本港法定古蹟,是大埔頭鄧族的家祠,曾作書室之用,以傳統的「卜卜齋」教學,現在仍是族人聚會和舉行傳統節日活動的地方。敬羅家塾的全面修復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於2001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優異項目獎。

敬羅家塾的建築裝飾,往往寄寓着對功名利祿的求取及祝願,下文以該書室的彩繪畫、雕飾及對聯作表述。

雁塔題名」彩繪畫(圖二)

在敬羅家塾的匾額上有一幅題為「雁塔題名」彩繪畫,畫的中央六層高的建築物正是雁塔。雁塔亦名大雁塔,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始建於唐永徽三年(652年)。西安為昔日唐代首都長安,自武則天神龍年(705年)以來,凡新科進士於皇帝賜宴後,須前往慈恩塔題寫姓名,後人便用「雁塔題名」形容考中進士的代稱。當年白居易中舉後,也曾在此題詩:「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原來在十七位進士中,數他年紀最輕,難怪他如此意氣風發。

三個元寶及獅子雕飾(圖三)

三個金元寶的裝飾寓意是「三元及第」,乃是指連續考獲三個考試的第一名——「解元」、「會元」及「狀元」。古代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必須經過童試、鄉試、會試及殿試。童試合格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鄉試考上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考上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策問,考上者稱為進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三元及第」就是大家平日所說的「連中三元」了。

三個金元寶旁邊有一大一小的獅子裝飾。「獅」與「師」同音,大獅寓意太師。太師是正一品官職,居「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首以輔助皇帝。小獅寓意少師,是「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之首以輔助太子。建築物取大獅小獅的紋圖裝飾,乃有「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之意,雙獅並行亦象徵「事事如意」。走進書室,我們可找到一幅刻有六隻獅子的浮雕(圖四)都是具有以上相同的寓意。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
圖五
圖五
圖六
圖六
圖七
圖七

「鯉躍禹門」雕飾(圖五)

六隻獅子浮雕對面是「鯉躍禹門」浮雕裝飾,刻有一尾鯉魚正努力地跳過「禹門」,而旁邊有一條巨龍,表示鯉魚已成功跳過禹門而變化成龍。「禹門」又稱為「龍門」,有「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的古語,人們用登「龍門」來比喻在科舉時代參加考試而獲得進士功名,作為吉祥圖飾則寄託着一朝交運的美好願望,期望子弟靠讀書應試博取功名前程。

「鯉躍禹門」相傳與大禹治水有關。禹門位於今山西河津縣城區以北30公里處。大禹運用疏導的方法來治水,具體來說,他把洪水因勢利導地由地勢高的地方,引去地勢低的地方,讓這些水滙成河流,然後再按一定的河床引向大海。

但在黃河治水上碰到難處。黃河流到現在的山西和陝西交界處,被一座雄偉的大山擋住了,這座山叫做龍門山。黃河水因受龍門山阻擋而無法東進流出大海。大禹在考察地勢時,發現龍門山的山腰有一個大洞,在野豬和青狗的引導下,大禹便穿過山洞,進入了一座巍峨的宮殿。

大禹走進宮殿,看到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面蛇身的神,原來是伏羲。伏羲表示大禹辛苦地為民治水,令人十分感動,於是送他一支玉簡,可以用來丈量天地萬物,着大禹拿去度量山村地形,便能夠迅速治水。大禹利用伏羲所賜的玉簡,丈量了龍門山一帶的地形,然後施展神力劈開了這座大山,讓黃河水從這座山中間奔流而下,直奔東海。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大禹,就把龍門改為禹門。

由於沾染了大禹的靈氣,禹門也變得有了靈性,黃河裏的鯉魚如果能從龍門下游游到這裏,並能躍過禹門,就能夠化為龍神。每年的某一個時候,全黃河裏的鯉魚都從遠方游到禹門腳下一個深潭,然後每條鯉魚都出盡渾身解數努力一躍,看看能否跳過高高的禹門。

這些鯉魚為了集中力氣,盡量把全身的血都集中在頭上,因而鯉魚的額頭上有了一個小紅點。眾多鯉魚試圖跳過禹門,但一年來最多也只有三幾條能夠幸運成龍,這便是鯉躍龍門的故事。

蝦蟹雕(圖六)

在家塾內的香案中可找到髹上金油的蝦蟹木雕飾,蝦蟹均有「甲」殼,取其諧音,用來象徵高中「科甲」之意,代表高中功名。上文提及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最後會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該試的取錄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名,賜「進士出身」。三甲多名,賜「同進士出身」,所以「甲」代表功名之意。

敬羅家塾對聯(圖七)

在家塾外可找到以下兩對對聯:「流達西東源來吉水 光昭日月績著雲臺」及「元祖鄧侯曼卿忠輔有虞名垂史冊 雲臺高密禹帥復興漢室績顯功勳」,兩對對聯的下聯均與東漢名將鄧禹(字仲華,2至58年)的事跡有關,他是協助漢光武帝建立東漢的功臣。永平三年(60年),漢明帝在南官雲臺閣,命人畫了二十八個將領的像,稱為「雲臺二十八將」,鄧禹便是其中一名,後來受封為高密侯。鄧氏後人以這兩對對聯彰顯祖先的功勳,成為後代子孫敬仰及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