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林川(文字工作者)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代表了中國對自然、藝術和哲學的獨特理解和追求。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融合了建築、園藝、詩詞、書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細膩的設計和精巧的手工藝技術,創造出一個充滿詩意和禪意的環境。

中國古典園林於我國建築史中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的夏周殷商時期,發源於「台」、「囿」和「園圃」。「囿」是有圍牆的園林,以供帝王狩獵之用,「囿」中築高臺,「台」是統治者用以觀天敬神的建築,也用以觀賞風景,而「園圃」就是種植果樹、蔬菜的地方。

到了秦漢,隨著建築技術的提升和園林藝術的演變,「囿」已逐漸發展為「苑」,而中國皇家園林便發跡於此時。人們把江南私家園林比做詩詞,把皇家園林比做漢賦,這是因為皇家園林在建築風格上恢宏大氣、構造壯麗典範,《上林賦》,極致刻劃了宮殿廊軒的壯麗和山水川流的氣勢,也記敘了苑中奇珍異獸、奇花名果以及宴樂狩獵等活動,其中場景令人嘆為觀止。秦始皇的「阿房宮」、漢高祖的「未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東苑」、漢宣帝的「樂遊園」等,都是這時期著名的皇家苑囿。

明朝畫家仇英按司馬相如《上林賦》內容,繪成《上林圖》
明朝畫家仇英按司馬相如《上林賦》內容,繪成《上林圖》
建於唐朝的四川峨嵋山清音閣,是漢傳佛教寺觀園林
建於唐朝的四川峨嵋山清音閣,是漢傳佛教寺觀園林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生成期、轉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後期,以上的便是秦漢或以前的生成期。魏晉南北朝是為轉折期,此時期的私家園林突起,寺觀園林開始興盛,建造風格開始轉向功能和藝術創作結合的方向,將功能性的建築融入於自然景觀之中。

「中國古典的哲學精神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們順應自然,崇尚自然」,唐代畫家張璪把這種物我一體、崇尚自然的思想歸納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步入隋唐,中國古典園林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皇家園林的氣派形成,私家園林的藝術昇華,寺觀園林的入世俗化,園林的建築也更注重細節和比例的完美,以人工湖泊、假山、廊橋、亭台樓閣、花木等元素為主要特徵,並以幾何對稱的佈局和自然景觀的模仿來營造出一種平衡及和諧的美感,從而融入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意境,表達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這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思想在成熟時期的兩宋到清初,更是在園林建築細節上的融合和自我完善達到了極致,代表園林有圓明園、拙政園等。另一方面來說,中國古典園林越趨追求意境和情趣的發展,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重合不重分的特點,不論繪畫、書法,還是雕刻、建築、園林都是如此,彼此是互相影響,相得益彰。

成熟後期雖更考究細節的精緻,但造園理論探索卻趨於定式化,發展停滯不前,加之外來侵略、西方文化衝擊、國民經濟崩潰等原因,園林創作大受打擊,逐漸趨於頹廢。

建於清朝的廣東清暉園,水池面積較小且呈規則幾何形態,裝飾亦較花心思,盡見嶺南園林藝術
建於清朝的廣東清暉園,水池面積較小且呈規則幾何形態,裝飾亦較花心思,盡見嶺南園林藝術

縱觀千年,中國古典園林發展離不開「自然」二字。「天地有大美」,山水之美為至美,山水之樂為至樂,既收入了自然山水美的千姿百態,又凝集了社會藝術美的精華。亭台樓閣賦以天圓地方的意念,曲檻回廊配以小橋流水的意趣,堂前小橋亭台,園內山風溪流,無一不展現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和諧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珍貴之處在於其獨特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它不僅展示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和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同時,中國古典園林也為後世的建築和園林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對世界園林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