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津梁>:「天秤」應該如何讀? ——兼談形聲字「有邊讀邊」的習慣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漢字漢語為載體,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嘗試將漢字的形體構造歸納為六種條例,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前四項稱為「造字之法」,後兩項則為「用字之法」。

其中,「會意」、「形聲」二類,屬於合體字,即由兩個或以上偏旁組成的字。所謂「形聲」,《說文》曰:「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依事物的類別,取一邊旁為表示字義的形符,再取另一比擬讀音的邊旁為聲符,最後將兩者組合而成新字。至於「會意」,《說文》曰:「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意思是比附兩個或以上的不同義符,以會合成一個新的字義。

在《說文》所載9,353個小篆中,形聲字佔整體約85%。由於形聲字佔了漢字中的絕大多數,現代人只要看見「合體字」,往往都將之視為「形聲」,習慣「有邊讀邊」。例如天文星座「天秤座」的「秤」字,由於右邊旁作「平」,不少人都會讀為「平均」的「平」。

翻查字書,「秤」字不見載於《說文》,唐代初年的《干祿字書》,則以之為「稱」的後起俗字。北宋時期的《廣韻》、《集韻》,說解大致相同,均以「秤」為「稱」的俗字,讀為「對稱」的「稱」。

「秤」為「稱」的異體字。「稱」字从禾爯聲,右旁為聲符「爯」,表示讀音;左旁為形符「禾」,表示以禾為銓衡重量的單位。《說文》釋「稱」為「銓」,即衡量輕重之意。漢語「市秤」、「磅秤」的「秤」,都是衡量物體輕重的器具,讀作「對稱」的「稱」。

古代以不同的「秤」來衡量物體輕重,其中有一種利用槓桿原理製成的衡器,其構造以直柱為中心支點,上面連接一條橫桿,兩端各懸掛秤盤,用者以其平衡與否來測量輕重,故稱之為「天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套1954年在湖南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楚地衡器,即為天平的原型。

在黃道十二宮中,第七宮「天秤座」的星座形象,源於一個以天平去秤量善惡的正義女神(古希臘神話的阿絲特莉亞Astraea,一說為羅馬神話的朱斯提提亞Justitia)。中國隋朝翻譯的佛典《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卷八曰:「七月時,秤量之神主當其月。」是「天秤」的「秤」,亦當讀為「對稱」的「稱」。

正義女神以「天平」來「秤」量善惡,日本早期有人將之譯為「平秤座」。據說,教育部於1933年4月20日公佈全國統一的《天文學名詞》,參考了日本漢字的翻譯而定名作「天秤座」。由於「天秤」與「天平」意義相類,加上大眾「有邊讀邊」的習慣,愈來愈多人將「天秤」的「秤」誤讀為「平」。

後來,1936年舊版《辭海》於「天平」條下曰:「平,俗作秤。」馮田獵1974年出版的《粵語同音字典》曰:「天平,俗作天秤。」李卓敏1980年出版的《李氏中文字典》亦於「秤」下兼收「平」音。可見此一誤讀,早已約定俗成,頗有覆水難收之感。

長沙市出土的天秤和環權(砝碼)
長沙市出土的天秤和環權(砝碼)
明朝畫家仇英繪畫了店舖的天秤
明朝畫家仇英繪畫了店舖的天秤
清朝常見的天秤款式
清朝常見的天秤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