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臺灣的公園與建築

#38 園林漫步(2024年3-4月號第38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筆者曾於在本雜誌2019年7月第11期撰文講述自己在臺南旅遊時所看到的臺灣日治時期建築。五年光景匆匆,筆者目前正於臺灣繼續田野調查研究工作,常常經過臺灣各大公園,並不時看到更多具特色的建築。故希望借此機會再度與諸位讀者分享見聞。

二二八和平公園原名臺北公園,或稱臺北新公園,於1905年初步落成。其位處臺北市中心,中式、日式、西式及當代建築共冶一爐,可謂體現臺灣的多元文化。例如公園裏的中式建築黃氏節孝坊及急公好義坊均是在1900年代時期遷入該公園放置,其反映當時清代政府對臺灣民眾宣揚道德教化的情況。公園內尚有翠亨亭、二二八福德宮等也可視為中式建築的代表。

至於日治時期建築當數臺灣博物館(簡稱「臺博館」,原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及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原臺北放送局演奏所)。其中臺博館為西洋古典建築,並在規壁上使用了巴洛克藝術時期的雕刻裝飾,至於演奏所則是「二二八事件」的爆發之地。1996年時任市長陳水扁則把公園更名及建成紀念館,令公園具備歷史意義。建議看倌到臺灣旅遊時可以駐足欣賞。

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放送電台擴音台
放送電台擴音台

位於臺中市的臺中公園是該地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在日治時期的1903年落成。該公園的湖心亭是臺中市的地標,而其連同公園的日月湖、望月亭等形成一道優美的風景線。公園也與上述的二二八和平公園一樣保留了「放送電台擴音台(臺灣稱『放送頭』)」,為日治時期公用廣電設施的代表。另外,該公園也保留吳鸞旂公館更樓,雖然經歷不少重建,但仍然可看作為為臺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之一。

公園作為都市建設的重要代表,其代表著城市綠化及公共形象的體現。香港其實也有不少具有重要意義的公園如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九龍公園等。政府如能將其持續翻新並予以發展成吸引遊客參觀的地點,如成為地區遊的一部分或休息點,或為香港的旅遊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