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細白豆腐羹

宴席之中,常設湯羹,湯羹樣式千萬,依地域、價錢或主題,用上不同材料,可加入魚翅、花膠、青菜、豆腐配搭,濃的淡的,酸的辣的,只要烹調得當,都是玉液瓊漿。少時喝湯,豆腐常現,家母會煮紫菜豆腐湯,取出街市買來的豆腐,清洗乾淨,切成粒狀,就可以下鍋先煮。記得小學時,已嘗試用膠刀切豆腐,危險減少之餘,加上家母從旁指導,變成親子的烹調教室。窩中可加瘦肉,不添也可,豆腐滾煮數分鐘,就可以加入紫菜,用手將紫菜餅撕成小塊投入,看似簡單,但覺有趣。最後關火,加點鹽和蔥花,一勺盛上,吹涼入口,品嚐簡單的美好。

豆腐眼看平白,其實耐於塑造,無論外形還是配搭,都可以有很多選擇。清代《清稗類鈔》記錄了豆腐製湯羹的資料,其中一條提到:「羅定州之豆腐羹極精美,細膩潔白,其滑如脂,製以為羹尤佳。」羅定州為明清時期所設的直隸州,包括現在羅定、西寧和東安等地。即便看現在的羅定市,出產優質黃豆,所製豆品俱佳,如豆腐、豆豉。豆腐羹美,重於食材,豆腐細白滑溜,形容得很好。

《清稗類鈔》還有記載地方食俗,說:「吳人於湯有『三湯』之稱。三湯者,豆腐湯,黃連湯,人參湯。蓋人參雖亦如豆腐湯之清。黃連湯之苦,而有益元氣也。」吳人近代指南方人,文中所談「三湯」,未知大家嚐過多少?豆腐湯嚐過,人參燉雞湯也偶有嚐到。黃連苦寒,清熱瀉火,現較多用於藥劑。黃連所製之湯,自己反未有喝過。

豆腐可煮湯,豆皮也可以。同為《清稗類鈔》所記,名為「豆腐 皮 湯」,做法如下: 「 豆腐 皮泡軟,加紫菜、蝦肉作 湯 。又法,加蘑菇、筍煨 湯,以爛為度。」做法簡單,大家可試。乾豆皮需泡軟,揀選鮮軟豆皮可免此步驟。蝦肉洗理好,與紫菜同下。或用蘑菇和筍,先煮湯底。筍爛煮軟,需花較長時間。當然,將豆皮換成豆腐 ,也無不可。若自己重製,蝦肉、蘑菇和筍,加入前會先用廚酒輕炒去腥澀,湯品入口更清。

長大後,接觸豆腐更多。有幾次到高級餐廳,朋友都點「文思豆腐羹」,有用肉湯的葷版,有用素湯的素版。相同的是,豆腐都切成菊花的形狀,上桌時,菊花在湯中盪漾,好看也好喝。「文思豆腐羹」清代《揚州畫舫錄》有談到,文說:「文思字熙甫,工詩,善識人,有鑒虛、惠明之風,一時鄉賢寓公皆與之友。又善為豆腐羹、甜漿粥,至今效其法者,謂之『文思豆腐』。」文思和尚,善於寫詩,能鑒別人,達官貴人都與他為友。文思和尚廚藝了得,甜漿粥就是加入豆腐、冰糖來煮粥。至於當時的「文思豆腐羹」,豆腐是不是切成菊花,文中沒有記載,但至少一定是十分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