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及其子弟對生死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學而篇》1:9)

【今譯】

曾先生說:「慎重對待為死者辦的喪禮,在他們去世多年後仍辦祭禮追思他們,如能做到這點,就能使社會道德趨向於淳厚了。」

 【時析】

一個人如果能夠對死者尚且如此尊重和懷念,那他對活著的人又會差到哪裏去呢!儒家重視喪禮和祭禮,並強調在辦喪禮和祭禮過程中的「誠心誠意」,是為了對先輩表示感謝。因為我們的生命和文化都是從先輩那裏傳承下來的,他們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功的。生命和文化是從祖先那裏篳路藍縷,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舉辦喪禮和祭禮,對於活著的人也是一種提示,先輩跟我們已無直接的利益關係,我們追思他們,是將一種單純而真摯的深情厚意顯露了出來,而這種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的深情厚意,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因為各種利害關係被掩蓋住了。參加過親友葬禮的人都會知道,面對親友的不幸時,他們一般都會深思生死問題,對生命、親情、愛情倍感珍惜,而不再計較平日的利害得失。如果將這種對於親情、愛情、生命的純且淳的感情加以培養和發揚,將有助於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社會道德自然能夠趨於淳厚。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