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精選作品(2022/23學年)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2022/23學年)圓滿結束。近100所中、小學1,300位同學就中國歷史及文化範疇投稿參賽,優秀的得獎作品除被收錄至《學生作家文集》,並於《文路》節錄刊登,以作分享!

小學組 一等獎

文:陳澔龍(大埔崇德黃建常紀念學校五年級) (22/23學年)

給古代英雄人物的信

敬愛的李時珍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來自廿一世紀的小五學生。

我自小對植物有着濃厚興趣,立志成為一名植物學家。有一次,我患上了「喉痹」,媽媽為我泡了魚腥草茶。我喝後喉嚨的痛楚便舒緩了許多。這時,我認識到植物具有藥用價值,便到圖書館查看書籍,竟被我發現了您所撰的「中國醫學巨典」──《本草綱目》。此書的內容極為豐富,不禁使我想了解您是如何編纂這部傳世巨著的。

據知您兒時曾患「骨蒸病」,您不想別人也受到同樣的折磨而決心行醫濟世,並寫詩「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明志。您為窮人治病時分毫不收,還研製出能醫治疑難雜症的藥方,救活萬民,真是「醫者父母心」的最佳典範!

我非常敬佩您那顆懸壺濟世的仁心。您為了實踐宏願,即使一路上餐風露宿,翻山越嶺也從不放棄。您廣收博採,救活了無數命懸一線的貧苦百姓。您還在編纂的過程中,參考了八百多種書籍,歷時三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本草綱目》。從您身上我學會為了夢想,即使遇上再大的困難也應永不言敗,繼續追夢。

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您的努力沒有白費。《本草綱目》成為了中醫界孜孜以求的必讀書籍,還被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您豈不是把這句古語活現了嗎?在我心中的英雄不僅是保家衛國的勇士,更是像您般心繫天下的偉大醫者。

我懇請先生收我為徒,雖不能與您作萬里之行,但願能和您以書信往來。還望您於紙上傳授藥理,回信細訴以分享您廿載考察時的所見所聞,好讓我認識更多漫山遍野的藥草,助我成為植物學家,像您一樣對國家作出貢獻,在此謝過。

  祝
安康

尊敬您的晚輩
陳澔龍敬上
一月二十九日

評語:文章寫得生動細緻,想像合情合理,通過豐富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襯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質特點;遣詞造句佳,對人物的讚美情真意切。

初中組 一等獎

文:周靖桐(香港培道中學一年級) (22/23學年)

趣味學中華文化

從古至今,生活是一個民族必不可缺的元素,生活是經過先民點滴積聚的文化淵藪,具有延續性的功能,了解文化本身的變遷,是能夠為未來築建更美好的生活。

在課堂學習以外,學生該怎樣有趣味地學習更多中華文化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單從書本上學習只會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建議先培養興趣,後而聯繫到中國文化的底蘊。

中國文化有分三種層次和類別,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文明,例如飲食、器物、服飾等。制度文化是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制度、規範,例如民族、禮儀、政治等。精神文化是指物質和制度文化形成時產生的精神和結果,例如宗教、道德、藝術等。而我們應該如何令自己有趣味地學習,又能夠活學活用中國文化呢?

 

第一,物質文化方面,「食」是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料理對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帶來深遠的影響,可惜只是看著一些乏味的食譜實在不能深入了解中國料理。其實中國料理的烹調方法和刀工複雜得令人懊惱,我認為學校可以舉辦「中菜烹飪比賽」,給予一個機會同學嘗試烹調一些簡單的中國小菜,麻婆豆腐、黑醋骨、咕嚕肉等。由選取材料到能夠端上碟子的那種感覺,是唯獨親身體驗才能夠了解當中精髓,是否很有趣味和實用呢?

第二,制度文化方面,禮儀是中國人十分注重的東西,但是看著書本學習,學生又很難參透,親身經歷就是最好的課本。體驗吃中國圍餐、中式婚宴、中式喪禮時應有的禮儀。禮儀也能夠包括中國茶道的禮儀,種茶、製茶、泡茶都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稱為茶藝,我們可以利用元宇宙科技的虛擬實景讓同學嘗試烹調好茶,體驗正宗的茶道文化。

第三,精神文化方面,藝術好像是部分學生擅長的東西,但中國的藝術我們又了解多少呢?中國畫具有獨特的延續性,已有五千年歷史,例如《清明上河圖》便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水墨畫,學校可以舉辦中國藝術活動及畫展,喜歡藝術的學生不要再默默背誦中國藝術歷史,快動手畫出一幅精美國畫吧。

聽完這三個例子後,是否已經將中華文化乏味的形象抹走了嗎?中華文化其實既多元化又有趣,更重要的是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從今天起,請把趣味的中華文化繼續發光發亮,發掘當中精髓,能活學活用,建造未來美好生活。

評語:選題獨特,論述條理分明,具說服力。

高中組 一等獎

文:蘇依曼(世界龍岡學校劉皇發中學四年級) (22/23學年)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在風雨飄搖的明朝中,有一個人,堅毅,愛國,有軍事才能;有一座城,孤獨,堅固,卻四面楚歌。那個人守住了那座城,守住了城內數萬生靈;那座城亦成就了那個人,建立了民族英雄的名聲。

我讚嘆那個人,我瞻仰那座城。

那個人叫袁崇煥,那座城名為寧遠……

平靜的寧遠城,忽然響起驚天巨雷,「所有遼東軍民盡數遷入關內!」身為寧前道,守護此地,放棄國土此等大事,高第竟全不與我等商討!我的恩師孫承宗幾乎將他的所有奉獻給了國家,卻落得如此下場,老天你睜開眼睛看看你在做些甚麼呀!

努爾哈赤即將兵臨城下,這時候撤退就等於棄寧遠和百姓於不顧啊!難道真的要將遼東堅壘以及恩師幾年的心血拱手送給了敵人嗎?

我茫然地走到街頭,瞥見戰友捧著一把三眼槍拭擦,他仔細地刷著槍口,轉眼間,他把三眼槍拋進火堆,響起「啪,啪」的刺耳響聲,直接的刺進我的心坎裏;一位老闆站在店舖前,小心翼翼地用鋼鎖鎖上大門,生怕鎖得不牢靠,他身旁站著一位女子,背著一位孩子,另外有一位小女孩,他們看見我,躬身說:「袁大人,再見了。」然後推著木頭車,走上那充滿危機的路途……

我看著這「家毀田亡,嚎哭震天」的場景;望著四散奔逃的人群,我突然明白,我跟隨的不是懦弱的高第,我要守護的也不是昏庸的皇帝,我誓死要守護的是這些百姓,是這個國家!

終於,努爾哈赤帶著他的二十萬大軍來到城下。我和我僅僅一萬的軍士,準備迎戰這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後金鐵騎。面對黑壓壓一片,看不見盡頭的努爾哈赤大軍,這個人,這座城,即將用那生命與鮮血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袁崇煥,率領一萬官兵獨守寧遠。在八旗軍搖曳著戰旗向寧遠衝來時,炮手架著大炮對準那些侵略自己家園的軍隊,炮彈如同烏雲般朝寧遠城下的八旗兵飛來;在八旗兵想湧上寧遠城樓時,戰友也用石塊、滾木、弓箭布狠狠地回敬他們。敵人抬著橫木撞擊城門,用大斧鑿城,又被勇士迎頭澆上了一盆「熱湯」,霎時間,屍橫遍野。

我透過層層血霧看著依賴自己、相信自己、跟隨自己而來的家人,提起佈滿血污的劍,準備……「轟!」突然在耳邊響起的轟鳴聲讓我耳鳴了一瞬,而後八旗兵裏一陣混亂,一片驚呼聲,吼叫聲連綿不斷,不久,八旗兵排山倒海地歇鼓退兵;靜默片刻後,傳來了戰士們的歡呼聲又夾雜著些痛哭聲。大明終於在一片火海中迎來了勝利,一個堅不可摧的堅城,一次令人驚嘆的奇蹟。

這個為了國家獻身的人,居然因為皇太極可笑的離間計被他奉獻了半生的國家以「欺君通敵」罪名處以「磔刑」!他效忠的皇帝質疑他的赤心,以生命捍衛的百姓背叛了他;但他卻用自己的堅持,鼓勵了所有的中國人,「只要堅持,奇蹟是會發生的!」越多的灰塵,歷史都會拭擦乾淨,還原真相的!

評語:文筆暢達,善於營造氣氛。起首寫來頗具氣勢,有感染力。作者在首尾以第三人稱介紹及評價袁崇煥,中間正文則以袁崇煥的視角第一人稱敘述當年奮勇迎擊努爾哈赤,誓死守護寧遠城的故事,頗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