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義工服務分享

#37 非遺工藝(2024年1-2月號第37期)

圖、文:彭欣霖(香港教育大學語文研究(中文主修)三年級)

白駒過隙,轉眼間我已在香港七年。這些年最大的感觸還是其與內地不同的教育模式。在香港上學,學校會安排不少多元的課外活動,例如組織交流團去其他地方交流,感受異地文化;也會組織學生去做義工,不僅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還可以教育學生做有意義的事,助人為樂的同時亦能從中學習,受益匪淺,而這些是內地的應試教育所沒有的。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義工活動是去安老院陪伴孤獨的老人家玩,逗他們開心,餵他們吃東西。我還記得當時陪伴的對象是一個八十幾歲的老奶奶。老奶奶姓陳,與我外婆是同姓,她滿頭白髮,佈滿皺紋的臉上有著一雙充滿慈愛的眼睛。在看到她的那一刻,我想到了遠在家鄉的外婆。我們唱歌哄她開心,唱的還是《帝女花》,雖然歌詞的版本跟老奶奶以前聽到的、學到的不一樣,但是她還是跟著我們一起哼唱,很開心地笑,那一刻大家心裏都很滿足,只是我又想起了遠在家鄉的外婆。

老奶奶與我們一起聊天,她說她的孫子讀書可厲害了,現在畢業出來工作賺好多錢。她還告訴我們,孫子今天還會來看她,她正等著呢!因為老奶奶牙口不好,因此我們把餅乾掰成一小塊餵她吃。那時,我又想到了遠在家鄉的外婆,她是否也正盼望著我們回去看她?外婆牙口也不好,經常這樣吃不了,那樣吃不下,營養跟不上,每次見她,她都瘦了一圈……

又過了一會兒,老奶奶的孫子來看她了,她興高采烈地讓護理員推她去見孫子,連再見都來不及跟我們說。我想,她是真的高興得忘乎所以了。
在那次安老院的義工服務後,我感受到老人家並不祈求子孫給他什麼,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以前我不懂,我以為愛一個人就是盡全力給她最好的,但是在忙碌追求美好的物質時,卻忽略了陪伴。那次經歷後,我很想經常回家鄉看望外婆,但是疫情三年,讓我無法與她相見;三年之後,也只是匆忙見上一面。前段日子外婆逝世的消息來得猝不及防。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無意間聽鄰居說這個老人真可憐,每天都自己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心裏對她實在有太多太多的愧疚,愧疚沒有好好地陪過她。在來香港之後,我們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她把我們從小帶到大,心中定有千般掛念……

義工活動讓我能夠明白到課堂上學不到的道理。以前我總以為把老人丟到安老院是子女嫌棄老人,後來我才明白,應當是子女害怕老人一人在家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