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精選作品(2022/23學年)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文聯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2022/23學年)圓滿結束。近100所中、小學1,300位同學就中國歷史及文化範疇投稿參賽,優秀的得獎作品除被收錄至《學生作家文集》,並於《文路》一連數期節錄刊登,以作分享!

小學組 一等獎

文:陳鈺蓁(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四年級) (22/23學年)

尋找中華文化的真知

「爺爺,上一個月我所寫的書法未及你的優美,但經過不斷的練習,來!我們再比試吧!」我手舞足蹈地說。

我的爺爺,是一個愛好中華文化的人。受到爺爺的薰陶,我特別喜歡鑽究書法藝術。常言道:「書,心畫也」,我一直不明所意,直到上年暑假,才慢慢懂得箇中的哲理……

還記得上年八月,天氣炎熱,怕熱的我最愛躲在圖書館。我意外遇見了我的「啟蒙老師」——《講給孩子的故宮:書法之美》,當時的我頓感如獲至寶,並頓然覺得坐上了書法的太空船,正在前往經歷一趟既刺激又豐富的旅程。

跟着作者,我認識了不同的書法類別。談及中華文化,總會想起琴棋書畫。當中的「書」,多指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等。傳承了幾千年的書法,書體從甲骨文、小篆、隸書、草書到行書等。她,像一個雅致的少女,隨着筆尖先生的帶領,顯出高貴的氣質美。他,又像一個勇猛的將軍,筆尖先生是他的前鋒,表現出霸氣的力道美。他,也像一個風流瀟灑的行俠,筆尖先生當上了配劍,露出狂亂中的才華美。書中有七位的歷史人物,有李白、歐陽修、蘇東坡、辛棄疾等,在眼前分享他們的書法文物名作,展現其生命歷程和故事。透過直彎曲勾的線條,代表文字的真義,寫者的性格、志趣和審美觀點。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書法,是其中一個「佼佼者」。她,不光外表優秀出眾,也是內涵豐富的知識分子。不只極具實用性,也富有藝術性,是二合一的珍品。中國網上電視台曾發表說:「是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小時候的我並不知當中意思。長大後,仔細回想,是對書法的一種讚美。文字中的「美」,不限於書體字型上,也是經過練字過程,表達出獨具的鍛鍊和素養美。

我,喜愛跟大夥兒探究有趣具鮮明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也喜愛跟爺爺「文化傳承,薪火相傳」,每星期舉行書法比賽的時光,更喜愛獨自躺在沙發上跟圖書先生享受獨有的書法旅程。朋友們,你呢?

評語:通過環境描寫來襯托人物心情,激起讀者讀下去的欲望;邊敘事邊抒情,具有真情實感,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使主題回環突出,感染力強。

初中組 一等獎

文:黃嘉文(庇理羅士女子中學一年級) (22/23學年)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一個擁有「魚米之鄉」美稱的江南名城,一個蘊藏著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古城,一個古色古香、寧靜祥和的水鄉,說的不正是擁有六千多年歷史的烏鎮嗎?

相比起晚上星光熠熠的烏鎮,我覺得清晨的景緻更富有魅力和特色。烏鎮的建築都是以清代的建築風格為主,那些白得發青的瓦磚上,滲透着歷史的痕跡。那裏的一磚一瓦都是經歷過歷史的沖洗,成為如今烏鎮特色建築的主角。它們和連接兩岸的小橋倒映在碧綠的流水上,顯得十分般配,構成一幅動人的風景畫。

潺潺流水在河道裏自由自在地流動,水是清澈的,也是碧綠的。當一艘艘小船飄然划過時,水面泛起漣漣波紋,並帶著柔婉、美妙的聲音漸漸划向遠方。正當我在享受大自然的奇妙時,天邊聚集了雲霧,漸漸落下濛濛細雨,「答、答、答」雨水隨風飄落在河流上,泛起一圈又一圈漣漪。我撐起油紙傘,悠悠地在雨中漫步,雨水隨風飄過,像羽毛般撫摸我的心房。

伴隨著附近民宅和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巷散發的「古香」,我彷彿穿越到古代,見證古人憑藉他們超凡的智慧,一手一腳把整個城鎮建造出來,他們拼搏和奮鬥的精神,實在令我欽佩;並見證着烏鎮由以前的輝煌時代,經過歷史洗禮後,成為今天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名城,我很榮幸能見證這座城的蛻變與繁榮。

雨很快就停了,我繼續遊覽烏鎮的各處歷史建築,認識這裏的傳統手工藝等等。

烏鎮,確是一個價值非凡的地方,融合了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令人心馳神往。

評語:選題吸引,能夠善用篇幅寫出烏鎮的獨特之處。

高中組 一等獎

文:朱恩玲(張祝珊英文中學四年級) (22/23學年)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鐵生已經不在了。」

在史鐵生二十歲時,他走進了醫院。在二十一歲時,他被朋友抬了出來。在之前,他曾獲得跨欄比賽第一名,各式運動樣樣精通。然而,因疏忽照料而引發的先天性腰椎裂柱病讓他的餘生和輪椅上了銬,他的雙腿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失去了往日的驕傲,開始自暴自棄,多次嘗試自殺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寫作和母親的陪伴拉住了他離開的腳步,再後來,深愛他的母親留下了未曾直接表述的遺言:「你要好好活下去。」他才終止了自憐自怨,開始認真思考怎麼活下去。

他曾經覺得:自己是為了寫作而活的。但後來,他又發現,他是為了活著而寫作。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的自我對話清醒而直白:「我為什麼想活著呢?因為你還想到點什麼,你覺得你還能得到點什麼。或許因為你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寫作。」他像是個迷路的人,嘗試在尋找些什麼,追求著什麼。我會說,他在找一種慾望,一種意義,一種寄託,來支撐起他無法行走的一生,幸運的是,他找到了。

寫作為他灑上一層榮光,而到此為止,這似乎也只是一個殘疾人不畏苦難,披荊斬棘的勵志故事。然而,故事還沒有完結,苦難也沒有完結。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他在擁有了妻子和平穩的生活後,確診了尿毒症。命運在他四十七歲時又給了他重重的一擊,病痛纏繞著他原本就不堅毅的身軀。但在這崎嶇不平的旅途中,他寫給余華的信卻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我是這個世界最幸運的人。」在那一刻,這似乎不只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我看到的也不只是千篇一律的勵志人生。史鐵生是如此寬容的人。他是愛這個世界,即使它為自己帶來了諸多的苦難。

在他迎來死亡這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時,史鐵生為了將自己的器官順利移植給他人,努力堅持了許久,在等到器官移植手術設備齊全後才放心死去。他在最後一刻都在為這個世界帶來些什麼,比如愛,比如給予他人健全的幸福。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豁達堅毅的精神、思想透闢的文字,甚至於他殘缺破敗的肉體,都給這世界的美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曾在《病隙隨筆》中寫道:「生命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的災難都可以加個更字。」余華評價他:「鐵生是個對世界沒有惡意的人,他對世界充滿了愛。」或許他在肉體上是殘缺的,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富裕充實的。苦難讓有些人學會怨天尤人,卻讓史鐵生學會珍惜所有,於是到生命的最後那一刻,他活得比大多數人更為快樂、滿足、幸福。

或許正如史鐵生說的那樣,困境的本質對於人的傷害是一樣的,如果不去尋找生命的意義,生命就沒有意義。他從未放棄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正如他熱愛寫作,熱愛生命,熱愛世界。史鐵生在總結自己的一生時打趣說:「我職業生病,副業寫作。」而我會這樣總結他的一生:「世界予他苦難,他卻報之以歌。」他不只是中國一位出色的作家,他還是一個偉大的人。

可惜的是,當我聽聞他的故事、看見他的文字時,他已經不在世了。而在世的人也只能靠反復咀嚼他留下來的文字去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可惜,鐵生已經不在了,不在了。」余華面對著鏡頭遺憾地道。

評語:這類勵志人物書寫容易落於俗套,但作者憑藉高度的文字駕御能力,寫來真摯動人,筆觸充滿了敬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