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手記>:幼兒期教育的任務:生活的樣子

#36 慈善探源(2023年11-12月號第36期)

圖、文:陳曉晴(香港教育大學中學數學教育榮譽學士五年級)

幼兒園的教學是怎樣的?作為修讀中學數學教育的學生,我有個迷思:教學對象年紀越小,老師能教的知識越少,也更大機會因為不受控的學生導致教學無法進行。

我不知道實況是否如此。適逢在上個暑假,我得知「青雲啟夢」香港大學生跨境支教計劃,能讓我到韶山華潤幼兒園進行為期兩個星期多的支教(即支援教學),便高興地報名,期許自己作為準中學教師,去親睹幼兒教育到底是怎樣的。

到韶山華潤幼兒園,我發現自己只對了一半,確實老師會教的不多,因為他們更多的是在教室內外的活動,在與人的交際中探索、學習。

四歲的孩子們每天只有早上會上一節課,大約十五到二十分鐘,其餘時間會做早操、室外自由活動一小時,還有吃茶點、畫畫、午膳、散步、午睡,再吃茶點、整理一下,再到室外活動一小時、玩一玩玩具,然後就等家長來。

在戶外活動時間,幼兒園配備了許多「低結構、高建構」玩具:物件的相似程度低,越能作為素材用來創作與變化,帶來多元性的運動體驗。

在畫畫環節,小孩繪畫圖像去表現自己在室外玩遊戲的經歷,再向老師分享畫作背後的故事,由老師寫下文字作記錄。小朋友們縱使未學會執筆寫字,但並非不諳表達。能這樣每天練習繪畫分享,在我看來是個很好的文藝且生活化的活動。

戶外活動、畫畫皆在鼓勵自由創作,但毫不散漫,動靜兼備,充滿活力。我很享受看到孩子們是在這種生活狀態成長,不依賴授課和那種刻意地傳遞大人們認為孩子要學什麼的方式,而是讓他們依循自然而生的興趣,自由地探索與發現生活,很適合幼兒階段,未需要那麼精確學習的階段。

最近我在《教育的目的》(懷特海著)閱讀到對這教育方法——「蒙特梭利教育法」更確切的描述:它是意大利女教育家蒙特梭利(1870-1952)創立的教育體系,認為兒童具有創造潛力和個人主動精神,強調教育應使兒童的這種潛力得到自由的發展。

另一方面,這教育法雖自由,它沒有讓小孩們失控,幼兒園對孩子生活習慣的要求還是有的。

兒童所表現出的形象是自律的。早上自己放好書包、放好水壺,拿出自己帶來的玩具跟朋友分享;午餐完成後,自己走到回收餐具的地方,倒廚餘、放餐具、放餐盤、抹桌子,整個程序井然有序;午睡後自己摺被,我更意想不到的是,他們要在長條形被的三分之一分界對摺,而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夠做到。讓我明白對孩子有要求並持續不斷地教導,即便每位孩子的學習進程不同,也是朝著為他們成為更自律的人成長,因此在習慣已經養成的階段,教師沒有我想像中的忙著「服侍」每個孩子,而是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即時鼓勵;在做得不恰當時,提醒學生課室的規矩和老師的期望。

在我看來,幼兒園的孩子在那麼小的年紀,已學會把生活日常有序地做好,並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潛能、發揮創意、表達自己,那便是生活過得不錯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