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細煮白蘿蔔

白蘿蔔看似不常吃,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時會出現它的身影,只是大家沒有刻意統計。自己從小到大,最常吃到的白蘿蔔製成品,一定是蘿蔔糕。以前跟家人到酒樓飲茶,很常吃煎蘿蔔糕,走到點心車或熟食檔點選時,還可以要求煎得焦脆一點。每逢新年,家人、親朋自製蘿蔔糕,蘿蔔足,配料多,蝦米、臘腸、冬菇,切粒加滿,味道與心思都不是商品可以比擬,每口咬下,都是豐足。

白蘿蔔還可以用來煮湯,簡單配些排骨和粟米,已是美味的選擇。炆煮牛腩加點白蘿蔔,吸收肉汁,清甜可口,能解牛腩的油膩。點心還有蘿蔔絲酥餅,外面層疊酥皮,內裏刨絲蘿蔔,鬆香軟甜,包含搓、包、炸、刨、炒、調的功夫,融合得好,實在不易。清代的《清稗類鈔》有類似白蘿蔔餡的運用,不過是用於湯圓。文中談到: 「蘿蔔湯圓者,以蘿蔔刨絲,滾熟,去臭氣。微乾,加葱、醬拌之,作餡,再用麻油灼之,湯滾亦可。」蘿蔔刨絲煮熟,已可去除辛辣和澀味,隔水攤涼,熱氣蒸發,稍為吹乾,拌入葱、醬為餡,用麻油浸煮,或用熱水煮熟。

《清稗類鈔》另有提到白蘿蔔的用法,值得參考。文中談到魚翅難煮,須烹煮兩日,提到其中一種方法,如下:「純用雞湯,細蘿蔔絲,拆碎鱗翅,攙和其中,令食者不能辨其為蘿蔔絲為魚翅也。」雞湯為底,蘿蔔細絲攙入散翅當中同煮,燉煮入味,讓人吃時不分蘿蔔和魚翅。《清稗類鈔》強調,這種加入白蘿蔔的煮法,蘿蔔絲煮之前要出水兩次,去辛澀味。而且煮的時候,用的湯水要多,因為白蘿蔔吸水,吸滿才好吃。

蘿蔔絲能裝魚翅,刀工是關鍵,要切得夠幼細,煮起來才像樣。現代人提倡保育海洋生物,少吃魚翅,改為多吃雞湯煮蘿蔔絲,對自己身體以至海洋環境的負擔都要減少很多。古時的白蘿蔔還有解毒作用,明代《本草原始》記載,有人吃了豆腐中毒,治不好。醫師偶然看到豆腐店,店主妻子誤用蘿蔔湯來煮豆腐,吃的人都沒有中毒。醫師看在眼裏就明白,後來讓病人喝蘿蔔湯,病情就得以好轉。古人吃豆腐中了什麼毒,現在不得而知,估計是食材的成分相剋,令毒素消減,突顯出白蘿蔔的神奇功效。現代飲食安全的監控嚴謹得多,飲食可以用來調理身體,但決不會用來解毒,因為飲食本身無害,是最安全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