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財富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貢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里仁篇》4:12)

【今譯】

只依據利益來行事,難免會產生很多怨恨。

 【時析】

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如果在上者只為謀利而行事,則難免會只招來民眾的怨恨。另一種解釋是,如果我只按利益行事,則難免別人會怨恨我。還有一種解釋是,如果我專在利害上計較來計較去,則難免自己心裏會有很多怨恨。最後這一種解釋「求諸己」,可能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對此,可以參照孔子的另一句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4:16)

其實聯繫孔子對於財富的態度,則知孔子將「仁」、「道」、「義」放在第一位,而將「利」、「富」、「貴」放在較輕的位置。一個家庭、公司、社會甚至國家,如果「利」字當頭,不問仁義,則難免產生很多互相傾軋、你爭我奪、仇視怨恨的情況,最後招致解體的危險。反之,如果集體上下都將「仁」、「義」當作第一價位,則不僅社會將趨於淳厚、公正、和諧,人民心上的「怨恨指數」也會大大降低,「幸福指數」大大地升高,具體到每個人,也不會以「利」作為單一標準來衡量人生成敗,而少有由利害計算產生的怨戾之氣了。

中國歷代都宣揚以「德」治國,而不以「利」治國,恐怕也是看到了「放於利而行,多怨」這一點吧。對於管理公司、學校、機構者,也當同樣如此。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