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當之無愧的富國——南宋商業

南宋「背海立國」,以臨安為國都,主要與當地的經濟環境及商業發展有關。又南宋定都臨安後,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南遷移,對臨安的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一·城內

由於人口增加,各地物資匯聚於此,如蘇湖地區、浙江沿海的海鮮;福州、陳州運來的果子,當時有「東門菜、西門水、南門柴、北門米」的諺語。

城南商業區緊鄰宮殿及各官署衙門,售賣的是高檔消費品,如:糧食、木棉、絹帛、珍果、油鹽和醬醋等等。根據南宋末年耐得翁《都城紀勝·市井》的記載:「早間珠玉珍異及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奇器,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由此可見,南宋出現了商業薈萃的繁華大街,諸行百市,樣樣齊全。而臨安的絲綢、瓷器更遠銷至各地。

二·絲織業

織錦院、染院、裁造院等隨宋室移至臨安,帶來各種手工業專業人才和技術,諸如:織錦院有機織三百張、工匠一千人,生產綾、羅、綢、絹、紗、克絲等等數十多個品種,還創造了臨安著名的新產品:錦、緙絲、博生羅、三法暗花紗等,促進了江南絲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陶瓷業

臨安設立了兩座新窰,一座是鳳凰山下的修內司官窰,另一座是南郊烏龜山的郊壇下官窰。這兩座官窰所產之陶瓷都是質量較佳,種類繁多,聞名全國。

四·夜市

古代商舖的營業時間大多是上午,過下午則散,但南宋定都臨安後,夜市卻非常旺盛,鬧市區清和坊至官巷口一帶,與日間無異。根據南宋末年吳自牧《夢粱錄·夜市》的記載:「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可見,臨安城的夜市時間已延長至深夜兩三點鐘,幾乎與早市相銜接。臨安人口匯集、消費意欲十分強,令城市經濟興旺。

五·茶店

臨安城內店舖種類繁多,有四百多種不同的行業,史稱「四百十四行」。店舖經營方式日趨靈活,其中以飲食業較為明顯:茶店會因應不同季節售賣各式滋潤湯水或飲品,如甘豆湯、椰子酒、鹿梨漿、荔枝膏水、雪泡縮脾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等,並且會隨著季節更換飲料,冬天則供應七寶擂茶、饊子蔥茶和鹽豉湯。

六·對外貿易

南宋致力發展海外貿易,設市舶司負責有關事宜。當時與南宋貿易的,計有日本、高麗、波斯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蕃船入港,先行抽解。紹興十四年(1144年)更曾一度抽解四份,收稅甚深。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市舶收入是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利潤極高,故南宋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

從以上所述,南宋「背海立國」,在商業角度而言,南遷的工商業者把北方的商業資本傳入臨安,推動了當地商業發展;在經濟角度而言,臨安位處的太湖流域是當時全國的經濟重心所在,能應付國家的財政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