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修身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學而篇》1:15)

【今譯】

子貢說:「一個人如果窮困卻不巴結人,有錢卻不傲慢,怎麼樣啊?」孔子說:「算可以了。但這還是比不上貧窮卻樂於道,有錢卻喜歡禮啊!」

 【時析】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人窮常常志短,我們確實也很容易嫌貧愛富,而有錢人常常自信過頭,傲慢自大,到處當自己是VIP,是「大哥大」。窮人能做到「貧而無諂」、「貧賤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沒有媚骨;有錢人能做到正確看待自我,回歸平常心,十分不容易。可是孔子還有更高的要求,指出更高的境界:貧困卻快樂,「安貧樂道」,與道為一,根本忘記了自己的窮;富有卻好禮,以禮為準,根本就忘了自己是「大哥大」,這才是難得。今天的草根階層或億萬富豪,有幾人能做到這點呢?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