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築印>延伸閱讀:「竹林七賢」廟中尋

文:徐佩君老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此文章為《文路》(2023年9-10月號第35期)<歷史築印>專欄中的延伸閱讀)

在閒逛本地廟宇時,暫時發現有四所廟宇包括西環魯班先師廟、西貢天后古廟、吉澳天后宮及青山寺大雄寶殿,在建築物的正脊或左右墀頭下,均有「竹林七賢」這一組人物造型雕塑。「竹林七賢」是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包括: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及王戎。這七個人經常在竹林之下聚會,開懷暢飲,他們崇尚老莊思想,清靜無為,生活上不拘禮節,所以世人叫他們竹林七賢。

學者馬素梅博士分析「竹林七賢」成為廟宇雕塑題材的原因:「古時人們可能追求對酒當歌,悠閒的弈棋的隱世、神仙一般的生活」、「七賢的生活方式可導向神仙的境界」、「七賢是奇才,又得到當權者(曹魏與司馬氏政權)的賞識,雖然他們選擇不仕,這題材的裝飾也可象徵希望子孫能成為有才華的賢人。」[1]

接着看看以上四所廟宇竹林七賢的各種活動:

位置:西環魯班先師廟左右墀頭下 活動:飲酒、下棋、觀棋、彈琴、當中有一人持壺

位置:西環魯班先師廟左右墀頭下
活動:飲酒、下棋、觀棋、彈琴,當中有一人持壺

位置:西環魯班先師廟左右墀頭下
活動:飲酒、下棋、觀棋、彈琴,當中有一人持壺

位置:西貢天后古廟匾額上方
活動:飲酒、下棋、彈琴、賞圖

位置:吉澳天后宮正脊副題
活動:飲酒、彈琴、賞圖

位置:吉澳天后宮正脊副題
活動:飲酒、彈琴、賞圖

位置:青山寺大雄寶殿正脊副題
活動:左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阮籍、嵇康;嵇康在石上題詩,其他人物都在弈棋或暢飲,山濤則揮手示意飲酒過量而止。[2]

飲酒、下棋、彈琴乃竹林七賢日常最喜愛的活動,下文主要以《世說新語》及《晉書》等材料作闡述。[3]

七賢中最嗜酒的相信是劉伶了。《晉書》記載劉伶常坐着一輛鹿駕的車,提着一壺酒,讓隨從人的拿着一把鋤頭,並對隨從說:「如果我醉死了,你們把我就地埋了吧!」[4]

有一次劉伶妻子把酒倒掉,把裝酒的家雜也毀了,哭著勸告劉伶說:「您喝得太過分了,這不是保養身體的辦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妻子狠狠要求丈夫戒酒。跟着劉伶竟然可以從妻子那裏再成功騙得美酒來飲!劉伶說:「很好!不過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禱告發誓才能戒掉啊!你該趕快準備酒肉。」妻子於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請劉伶禱告、發誓。劉伶跪著禱告說:「天生我劉伶,靠喝酒出名;一喝就十斗,五斗除酒病。婦人家的話,千萬不要聽。」說完就拿過酒肉吃喝,一會兒就又喝得爛醉地倒下了。[5]

劉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相信是以下一段故事了——劉伶喝酒經常不加節制,放縱任性,有時在家裏脫光衣服,赤身露體,有人看見了就嘲笑他。劉伶說:「我把天地當做我的房子,把屋子當做我的衣褲,你們為甚麼會跑進我褲子裏來了!」[6]

除了劉伶外,阮籍醉後也有一些狂妄舉動,即使現代人也未必接受:阮籍鄰居的婦人,容貌漂亮,在酒肆賣酒。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婦人身旁。婦人的丈夫起初特別懷疑阮籍,暗中探察他的行為,發現他始終也沒有別的意圖。[7]有時阮籍的賣醉可能是逃避的手段,魯迅指出當時司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的名聲很大,所以他講話就極難,只好多飲酒,少講話,而且即使講話講錯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諒。[8]晉書》記載司馬昭派人來提親,阮籍不敢硬碰,又不願就範,竟然大醉六十日以求脫身。[9]

阮籍侄兒阮咸,跟叔叔相比,其飲酒的狂態也過之而無不及:阮咸來到宗族親友中聚會,不再用普通的杯子斟酒,而用大酒甕裝酒,大家圍坐一起,面對面地暢飲。當時有一群豬也來喝酒,阮咸也跟隨着爬上大酒甕,和豬群一起渴酒。[10]

對於下棋活動的寄意,馬博士認為「道教廟宇的壁畫常見在山中弈棋的老翁表達悠閒的神仙生活或長壽之意,這裏可指對清高品格或神仙生活的追求,也可以是對政局無力感的投射。」[11]

關於下棋的故事,不可不提阮籍了,阮籍得知母親去世後內心的極度痛苦,但仍借下棋來故作慎定。《晉書》記載:「(阮籍)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正在與阮籍下棋的朋友慌忙催他趕緊回去料理母親的後事,阮籍卻非要將那盤棋下完不可,雙方又博弈了多時才終局。他下完那盤棋後:「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升。」心中卻悲痛不已,以致屢屢吐血,幾至喪命。

至於彈琴方面,我們相信以上三所廟宇雕塑撫琴者均是嵇康。嵇康得到鬼魅的教導而掌握到彈奏《廣陵散》的精髓,並發誓決不再教給別人。相關故事見於宋代類書《太平廣記》嵇康有一次至洛陽,住在月華亭。一更時嵇康在亭中彈琴,琴聲悠揚動聽,忽聽到空中有人叫好。嵇康邊彈邊問:「你是誰呀?」對方回答是古代鬼魅,他讚賞嵇康琴彈得清新悠揚。嵇康再為鬼魅彈琴,鬼魅就合着琴聲打拍子。鬼魅現形後,更和嵇康談論琴藝理論,鬼魅並向嵇康要過琴來,自己彈了一首著名的古典《廣陵散》。嵇康要求鬼魅把這首曲子教給他,鬼魅就教導他了。嵇康過去曾學過,但學得遠遠不如鬼魅彈得好。鬼魅教導完後,讓嵇康發誓決不再教給別人。天亮時便與鬼魅告別。[12]

另一部宋代類書《太平御覽》記載有八個兄弟均是樂人,是他們把《廣陵散》傳授給嵇康。[13]一葉在〈《廣陵散》的傳說〉指出膽大的嵇康到了當時被視為凶宅的一座宅邸留宿,該宅邸屬於王伯通,任何人只要在宅內度宿就會莫名死去。嵇康晚上取出古琴彈奏,二更時份果然有八隻鬼魅出現,大鬼表示他們八兄弟是舜時的樂官,因舜帝聽信讒言把他們殺害,並埋葬在這裏。王伯通竟在他們身上築宅邸,使他們不得安寧。鬼兄弟每次想請留宿的人幫忙,但他們卻意外被嚇死,現請嵇康把事情告知王伯通,並把八兄弟屍骨葬於別處。為酬謝嵇康,鬼魅教授他《廣陵散》,鬼魅先彈了一遍,嵇康馬上就學會了。[14]

嵇康後來不幸因協助好友呂安而受牽連而下獄。由於嵇康是當時的名士,他的入獄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三千名太學生聯名為他請命,請求讓他去太學執教。然而當權者司馬昭聽信鍾會之進言,認為嵇康具有相當強的政治影響力,可能會對司馬氏奪取天下的計劃產生威脅,於是趁此機會將嵇康剷除嵇康。在赴刑場處決時,嵇康神態不變,要求給他琴一張彈奏《廣陵散》。彈完後說:「袁孝尼(嵇康的好朋友)曾經請求學彈奏這支曲子,我吝惜固執,不肯傳給他,《廣陵散》從今以後要失傳了!」[15]隨後被處死在洛陽東市,時年四十。

「竹林七賢」表現了任情和率性,他們的瀟灑懷抱,多才多藝,都給後人欣羨及嚮往。

[1]馬素梅:《屋脊上的戲台——香港的石灣瓦脊》(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16),頁241-242。
[2]同註1,頁241。
[3]《世說新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內容大多記載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由南朝宋劉義慶召集門下食客共同編撰。
[4]《晉書‧列傳十九‧劉伶》:「常乘鹿車,擕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
[5]《世說新語‧任誕》。劉伶病酒,渴甚,從婦求酒。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當祝鬼神自誓斷之耳。便可具酒肉。」婦曰:「敬聞命。」供酒肉於神前,請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鬥解醒。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魄然已醉矣。
[6]《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詢君何為入我褌中!」
[7]《世說新語‧任誕》。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8]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9]《晉書‧阮籍傳》:「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於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10]《世說新語‧簡傲》。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11]同註1,頁250。
[12]《太平廣記》卷第三百一十七〈鬼二‧嵇康〉引《靈鬼志》故事。
[13]《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九.樂部十七。《大周正樂》又曰:嵇康,字叔夜。有邁俗之志,爲中散大夫。或傳晉人,非也。常宿王伯通館,忽有八人云︰吾有兄弟爲樂人,不勝羈旅,今授君《廣陵散》。甚妙,今代莫測。
[14]一葉〈《廣陵散》的傳說〉收錄於《香港道訊》第6期(2000年8月)。
[15]《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