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優異獎>:最讓我感動的中國人物

最讓我感動的中國人物

文:陳心悠(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二年級)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糧食一直是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環。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國經歷了一場現代史上最嚴重的饑荒,導致幾千萬人死亡。有一個人為了解決饑荒的問題,把大半生的時間都投放在研究雜交水稻上,為中國農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家境不差,後來他説服了爸媽,讓他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學習。大學畢業後,在路上看見了餓俘,深受啟發,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的問題。1960年,他在田中意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水稻,並開始了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在1965年,袁隆平推翻了「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有雜交優勢,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經過不懈的研究,他成功研發出產量更多,營養更豐富的超級雜交水稻。除了讓中國人民遠離飢餓外,雜交水稻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糧食產量的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袁隆平也因此獲得了許多獎項,例如國際上不同的獎項,還有象徵著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勛章。

 

但其實,袁隆平的研究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榮譽的背後,他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鍥而不捨的堅持,才換來了這樣的成就。為了研究水稻,袁隆平與助手們不但要在烈日下踩著爛泥,尋找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還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研究,也沒有成功培育出不育系。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不斷吸收失敗的經驗,最後才成功研發出雜交水稻。這些研究結果令更多人能夠吃飽飯,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最令我感動的是,袁隆平在經歷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為了造福人民,沒有選擇放棄,反而是從失敗中學習,努力克服困難。袁隆平在他研究成功,名聲大噪之後,並沒有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反而淡薄名利,堅持着要讓所有人吃飽飯的初心。這種無私的奉獻,為民付出,默默地耕耘,鍥而不捨和永不放棄的精神,極為值得我們欣賞。


評語:選材具心思,如能善用篇幅,豐富內容,人物的形象將更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