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文:曾意情(寧波第二中學四年級)

 

老師在教室裏來回踱步,說着說着。我緊閉着眼:眉清目秀、身長八尺、羽扇輕搖,是怎樣的一個武將儒生?是虛無縹緲,也是仙山瓊閣……

 

那時,他在樓閣喝着酒,醉之以酒,而觀其性。他在隆中誦吟《梁父吟》,不知誰有幸傾聽?他彈着琴恍如又上演一次空城計。汝安在?活在永恆 ——諸葛亮。

 

耳熟能詳、家傳戶曉的《出師表》昭示着他斐然成章。劉備紆尊降貴,到草廬三顧諸葛亮,未為王的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諸葛亮視為恩遇、殊遇,銘記於心,心中泛着「忠」心。

 

先帝仙遊,劉禪繼位。諸葛亮為報先帝恩情,忠心扶助後主。當年,他大派精兵把守三個關口,與東吳結交;教導劉禪為君之道,提醒他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為國家培育人才,拼上自身的生命守護國家。

 

細細品味他的《出師表》,七擒七縱南蠻孟獲,是要孟獲對蜀國的忠心,以心比心,沒有這個想法的,誰敢七擒七縱?我對孔明是五體投地、甘拜下風。如此的賢者選擇忠心報效國家,即使眼見劉禪寵信宦官,也沒有半點篡位異心,只是示忠、進諌、緊守己任。我嚐到「忠」的甘味。「臨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忠心所伴隨的委屈我忍、責任我承、榮譽不爭、默默耕耘。

 

現代城市,沒有了君臣的關係,「忠」恍如陳舊老話。可是啊!孔明的忠,卻超脫了君臣的關係,觀乎身邊種種關係,哪怕有人對己示忠,默默支持,就已是非一般的知遇了。不求人,乃求己,我當如孔明,對人有忠,先付出,不求報,我也要學會嚐苦。

 

孔明妙筆生花,寫下著名的《誡子書》,其中最為人深思的是「靜以修身」。「靜」,人本應淡泊,不圖名利。靜是一切的開始,內心靜謐才能養成定力,才能明確志向、才能增值才幹。

 

現代城市燈紅酒綠,物質主義奢靡,充斥都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是人世所需,只因種種塵緣的牽阻,使人往往抵受不住誘惑,然而

 

靜,凝;

收目去煩納氣。

靜,發;

拭淨一切氤氳。

靜,造就撼天震地。

靜可修身,能得報國。

似他為己修為,像他為國盡力。

 

「咯,咯」震耳的巨響令我打開雙瞳。老師把我從虛無縹緲中,拉回現實的生活中。我曾跌進孔明的夢境,教人詠味的夢啊!


評語:文章寫孔明的「忠」與「靜」,「忠」先述人事後評論,「靜」則先述其言後抒己情,並以新詩夾入,最後以夢醒作結。前後有點格格不入,卻體現夢境的飛躍。以手法而言,有新鮮感。但以品味人物而論,則後者着墨稍少,讀來有虛浮之感。行文頗見用心,偶見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