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文:馬欣琳(中華基督教會基元中學三年級)

 

晚飯時分,掌心的稻米香撲鼻而來,穿過瓷碗傳來陣陣溫暖,這似乎只是一碗平平無奇的米飯,只是再尋常不過的晚餐裏沒有鏡頭的配角,沒有人會去細品、去珍惜它,可它的出現真的是那麽輕而易舉且理所應當的嗎?有一位爺爺,我與他素未謀面,但他卻賜我溫飽。

 

一九五九年,全國性的饑荒席捲而來,路上滿是飢腸轆轆尋一口飯的人,當時袁隆平作為一名農學系畢業的大學生,一名在農校任教的老師,看見這一場景該是何等的心酸無奈啊!三十歲的袁老並沒有苛求人性或憤世嫉俗,相反,他立志在農學科研上作為,去為這個苦難的民族和國家貢獻自己。

 

在安江這極為神秘的變異物種天堂,袁老在試驗田中發現了一株看似是病稻的水稻,但經一番實驗,他推斷這是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因此他開始了他一生所奔赴的研究——水稻雜交,一項在西方國家視為不可能的研究。

 

即便如此,袁老還是毅然決然走上這條與主流為之相反的道路。自一九六零年,袁老著力尋找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這幾乎是一個成功率為零的任務,在袁老尋找的前四年一直是一無所獲。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九六四年,他在茫茫大海般的稻田裏找到了那一株開啟雜交水稻大門的鑰匙——一株變異了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在及後兩年的實踐之中,他證明了,雜交技術確實可以提升水稻的產量。一九六六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發表,標誌著袁隆平先生在科研領域的重大突破,但他卻沒有就此停下,相反,他更堅定地投入雜交水稻培育的事業中。

 

袁老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仍然活在試驗田中,依靠科技、反覆試驗去繼續進步。在及後幾十年不斷提高產量,只為曾經的淒涼不再重現,讓國家更強大,讓人民更飽足。

 

袁隆平先生的故事使我為之震撼,在尋找四年無果仍然堅持做著在世人眼中毫無意義的事,光是這一點就讓人敬佩萬分。袁老曾說過:「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這段話用顯淺易明的言語點明了作科研應該有的精神和態度,這或許就是袁隆平先生能做到「雜交水稻之父」的一大關鍵吧!

 

袁隆平先生捨身為全人類的溫飽奉獻一生,「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細細品嚐著口中米飯的香甜,溫飽了的不只有胃,更是為前人的努力所動容的心。


評語:文章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奉獻精神與科研態度,主題與立意明理,結構也見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