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二等獎>: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文:李祉瑤(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四年級)

 

《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為中國最古老的公文總集,儒家經典的重要核心之一,相傳它由孔子晚年整理編纂而成,當中記載了從堯舜禹到夏商周一千多年的悠悠歷史,淬煉了前人們的治國理念與處世之道,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提起《尚書》,就有那麼一句名言:「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伏生究竟是什麼人,為何沒有他,《尚書》便會從此失傳呢?

 

伏生壯年時曾為秦朝博士,某天秦始皇《焚書令》的大錘狠狠砸下,天下經史子集幾乎盡毀。為了別讓凝聚著千年先人智慧結晶的《尚書》毀於一旦,伏生冒著誅九族的重罪,攜妻兒子女,帶上了一車《尚書》逃出咸陽回家鄉山東,惜途中不幸遭遇兵劫,伏生的兒子一人引開亂兵,捨命護書,最終被亂兵殺死。伏生懷著悲痛與妻女繼續前行,一路上顛沛流離,那年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女都飢寒交迫,奄奄一息,與他們同行的難民亦復如此,為了保命他們想燒掉那一車書取暖,但伏生的妻子誓死力拒以護書,向難民哭嚎著放過這些由愛子以命相搏才保全的書。可就在那天夜裡,妻子在伏生懷裡永遠地離開了。

 

伏生就這樣千辛萬苦地護著書回到家鄉,誰知戰火延綿至家鄉,他只好將書藏在故宅牆內,再次離家避難。待天下安定已是二十餘年後,顛沛流離的伏生已年近九十,他終於能夠回家將《尚書》掘出來,可惜書籍敵不過時間侵蝕,所藏的百篇已朽毀大半,完整的僅存二十八篇。

 

後來漢文帝得知此事,立即派遣太常晁錯前去聽學,在伏生的講授下,《尚書》得以傳承下來,後來成為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政治課本」,亦是貴族子弟和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當中的理論與主張也對後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伏生背井離鄉,捨棄安穩的生活,在亂兵刀劍相向下與家人以生命護書,顛沛大半生,這份執著只為不忍心讓華夏文明的精髓就此斷絕,再不能福澤後人,這是伏生的一身錚錚風骨,是先生對文化傳承的赤子之心,是身為文人的果敢與承擔。在中國歷史的滾滾長河中,也有無數像先生一樣的讀書人、護書人懷抱著這樣「薪火相傳」的文人情懷,在飄搖亂世下世代護書,將寶貴的文化密碼一朝傳一朝,一代傳一代,延續到如今我們的手上,我們才能穿梭在歷史長廊,體會千年文脈,我們才能與先賢對話,知道我們源起何處,步伐將邁向何方。

 

華夏文明歷經浩蕩,能夠一脈相承,有賴於伏生、一群讀書、護書、傳書之人!他們的不屈不撓、堅定不移便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血性,是我們在磨難中屹立不倒的緣由。

 

先人捨命護書,後人豈能不讀?我們為何要讀典,為何要讀書?我們讀的不只是文字,是字中蘊含的深邃內涵與廣博厚重的修身養性之道,是凝聚著前人先賢的心血與智慧結晶。

 

前人的明燈已經遞到我們手中,如今輪到我們接續傳承經典中的精神血脈了,讓我們把這不朽的燈火照遍中華,照耀世界。華夏文明,依然會生生不息。


評語:文章先述史後評論,結構完整恰當。作者引言云《尚書》為治國之本,全篇以此為焦點,寫伏生一家如何「守本」、「傳本」,體現中國文化堅韌不屈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以伏生妻兒之以死護書與垂老伏生之傳道授業,論證中華文化傳承之艱辛,尤能喚起人們的文化認同與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