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品味中國名人故事

文:高芷晴(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三年級)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代至現代在各方面成就傑出的人多不勝數。我自小對中國歷史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每當我閱讀關於「勤」一章時,我的感觸良多。其中我對蘇洵、明太祖朱元璋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人的故事的印象頗為深刻。

 

首先,蘇洵是北宋時期偉大的文學家和詩人。他小時候不喜歡讀書。直至二十七歲時,他才開始讀書,並參加了鄉試,但落第了。他很氣憤,下定決心發憤圖強。他每天閉門讀書,全神貫注地研究《四書》,《五經》及其他詩書。同時,因為不斷練習,他的文采亦日見高超。後來,他因出色的文采,不僅受到了皇帝的青睞,還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文壇上享負盛名。

 

閱讀過他的勵志故事後,我深刻地體會了一個信息。如果蘇洵當初仍我行我素,不肯發憤讀書。那麼,不僅自己浪費了自己的青春,虛耗了寶貴的光陰,更失去了好好讀書發憤向上及提升文化素養的機會,他就不會以好文章名傳京城,更不會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唐宋八大家」。因此,只有勤奮,令自己學識修養提高,才能創造一番成就。

 

其次,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但與歷代其他開國皇帝不同,他出身寒微,甚至當過乞丐、和尚,千辛萬苦才把蒙古人趕回漠北,建立明朝。他希望盡力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因此天天勤於政事,希望能造福百姓。朱元璋每天天還沒亮就上朝;天黑了半夜才回宮,甚至在宮中仍堅持要批奏摺,不處理好當天的事務不休息。據統計,朱元璋在十天內可以處理過千件奏摺,即每天閱讀十萬多字,讓我汗顏!

 

而閱讀了朱元璋的故事,我明白到:只有勤奮,才能夠創造一番成就後保住它,又能造福社會。如果朱元璋不勤於政事,甚至像一個昏君那樣玩物喪志,他就不懂得體恤百姓,民生就會隨之困苦,朝野、社會也會一片混亂,他明朝的江山必定不能長久。正因朱元璋的勤奮,造就了明朝這個強盛的朝代,可見勤奮是多麼重要!

 

最後,在中國歷代帝王中,論雄才偉略,精明勤奮;論功業顯赫,謙虛受教;論從善如流,視民為子,都必須提起千古明君—唐太宗,也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登上帝位後,勤奮努力,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使戰亂後百廢待興的唐朝走向太平盛世。他的成功與他勤奮讀書,從中開拓眼界,汲取前人經驗教訓密不可分。自16歲起便隨父兄東征西討,無暇讀書。繼位後,自知「孤陋寡聞」,常手不釋卷,從書中「知風化之本,見理政之源」,努力學習冶國之道。之後他為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轍,要求大臣們他有何不妥都必須指出,不必顧慮,更讓魏徵等人編寫了《群書治要》,總結了之前朝代衰退的原因,時刻提醒自己。他勤學自勉,學以致用無疑是他能名留青史,成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

 

在閱讀唐太宗的生平要事後,我想如果唐太宗沒有好好腳踏實地,下苦功勤奮讀書,他大概永遠都只會是一位在史書上「少尚威武,不精學業」的皇帝,很快就被人淡忘了,更別說是「名留青史」;也不會有之後的太平盛世;我現在也不會用他去說明勤奮如何令致國家富強。他的勤奮令他蛻變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明君,造就了繁華的唐代,他勤奮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與借鑒。

 

綜觀這三位歷史名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奮,才會在各自的領域大放異彩。俗語有云:「一勤天下無難事。」李文炤亦在《勤訓》一文中說過:「一生之計在於勤。」當中可見勤的重要性及好處。希望大家可以將「勤」這種中國傳統美德傳承一下,並將之發揚光大,使社會充滿朝氣!


評語:作者評議古人,能聚焦在「勤」字發揮,頗見識力。文章寫蘇洵、唐太宗、明太祖三人,先述史事,後寫感悟,結構上頗見規矩。可惜寫來略為平淡,稍欠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