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三等獎>:中華文化多面體

中華文化多面體

文:黃淵琦(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三年級)

 

清塵收露,我在鑼鼓喧起時醒來。

 

外婆已經跟著電視輕輕吟唱那段悠揚樂韻——她似乎已將生活傾注在劇曲的高嘆低吟。在劇曲中,我看到「東風沉醉黃藤酒,往事如煙不可追」,「山盟雖在、錦書難託」的哀怨;我於「去時陌上花如錦今日樓頭柳又青」中恍然;我高談「文章不為輕薄事,筆墨只哭百姓憂」的壯舉。

 

可惜我無暇回味這一茶一曲的悠然,只好讓劇曲這甘醇的一味茶,於我的唇齒中溜過,匆匆享受那回甘。

 

課間,老師帶領我們讀過一首又一首詩句。

 

春時,在我頭頂閃爍過的朦朧微雨是「染柳煙濃,吹梅笛怨」;

 

夏時,我們「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一邊歡笑時一邊盼蟬鳴紛然而至;

 

秋時,我穿上長長衣袖,讚嘆那份「秋風輕,秋月明,落葉聚還散」的颯爽,不知是暫別的落寞還是豐收的喜悅;

 

冬時,我看著梅花樹下的落瓣,輕嘆一聲「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艷羨著另一端皚皚白雪。

 

我於虛實中交錯,一時竟不知是在觀望四季的更迭,還是尋找著無意塞進指縫間的回憶──還只是癡迷於世人筆墨下的即視感?

 

詩句潤澤著我的四季。

 

晚間,伴著我的是城市獨有的璀璨燈光。它使我想起了年幼時看過的鐵花表演。一槌之下,萬家燈火,金光四射耀眼。我想,是不是這璀璨輝煌的剎那,封存在黑夜中,造就了點點繁星呢?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我在霓虹燈下躺著,細想:我是不是離我根子裡埋藏的寶藏太遙遠了?

 

中華文化,就如穿梭於我經脈的琴聲般,似一陣輕風、一陣細雨般流淌於我的生活中。每一刻,人情名利皆被其沖刷,天與地,無窮遼闊,只剩渾厚的餘音長存。

 

它是無窮的,它是多面的,它是永恆的。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般蹀躞,以此為歸。


評語:文章以詩句串寫情懷,既有引用前人詩句,作者行文亦如詩篇,充份表現了作者的抒情技巧。其中以前人詩句呈現傳統文人一年四季的情趣,尤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