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二等獎>:中華文化多面體

中華文化多面體

文:董芯言(循道中學三年級)

 

「濃茗洗積昏,妙香淨浮慮。」悠悠茶香從遙遠的古詩中飄來,於心頭瀰漫,有一種難得的平靜。細細抿一口,翠綠的茶香染碧了胸腔,慢慢進入肚腸。縱思緒本陷入泥濘而不可自拔,一瞬間便也輕盈起來,感受到隨暖意綻放的美好。茶葉渣滓於齒齦中釋出甘味,苦中帶甘、甘中留香,久久徘徊於舌尖不散,在茶香四溢,霧氣蒸騰的環境下,時光即便匆匆,也讓人甘願停下步履,在種種勞碌奔波的繁瑣下停歇。

 

從挑選茶葉,到泡茶、煮茶,最後細細品味,最講究「慢」,最講究「靜」,「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精神就在其中。撇除種種憂思雜念,拋開千般掛礙慾念,方可有所體悟——不論是人生意義的探求,抑或鬱鬱心結的紓解,惟有在心境一片寧靜之中找到答案。煮茶不只求雅淡、求脫俗,更在於體悟個人的真道。

 

煮茶講究茶葉老嫩相宜、茶溫不涼不燙,從中不難發現「中庸」之道——凡事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亦無有所缺。一如孔子所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乎矣!」崇高深奧的道德追求未因歲月沖刷而褪色,反以各種鮮活的形式延續中華文化的脈搏,一如中國水墨畫白紙黑墨間的留白,「滿招損,謙受益。」不求自滿的處世智慧……過度的慾望使人失其本心,寡淡的理想又令人錯過生命中多變的絢爛,安立於滿缺之間的平衡,進退均有餘地,既使身心無損,亦能書寫獨屬中國的浪漫。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魂牽夢縈的情人站在煙水朦朧之中,甜蜜的理想似乎近在咫尺,追求者溯游求之,縱不得卻不見怨恨,始終隔著江水,只能借蒼茫蘆葦寄託纏綿情思。謙和有禮的處世哲學,隔水伊人,我心慕之而不曾輕慢褻瀆,是「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修養,是「禮」文化的彰顯。詩詞中雖有直白激烈的告白,但更多是以江月寄託壯志難酬的遺憾與感悟後的豁達。藉高山寒梅勾勒不為五斗米而折的傲骨,借靈性充滿的自然萬物,訴說百般情愫。中國人的情意深切,卻又婉轉細膩。這一點從茶文化中尤其明顯,合作夥伴以茶會友,師徒結對以茶見證,婚禮盛典以茶祝福新人。中國人以「禮」待人,又用「禮」的目光解讀萬物無盡藏的語言,締造「一切景語皆情語」的柔情。

 

「人在草木中,茶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中國的哲理不是縝密複雜的思考辯駁,它通透、清晰、務實;滲透於藝術、人際、飲食等各個層面,猶如沃土上挺拔蒼翠的巨木,以健壯的枝幹、茂密的枝葉和鮮豔的花朵昭示土壤中豐富的肥料,滋養著形態各異的盡情綻放。


評語:文章以茶喻人,以茶道比擬中國文化精神,寫來清新雋永,短小而富情味。惜部分語句過於求巧,反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