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優異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文:鄭思穎(德蘭中學二年級)

 

「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紫菱丹荔黃皮果,一路香風引酒樓。」這次我來到三坊七巷,一睹福州的風景名勝。

 

三坊七巷地處於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四十公頃,現有古民居二百六十八幢,更有部分自唐、宋時期形成的坊巷。他們沒有被時間打敗,真的是「原汁原味」!

 

在當地旅遊時,我偶然得知「衣錦坊」這個地方,名字頗有趣。後來經導遊介紹才得知「衣錦坊」的原名叫通潮巷。書上記載,宋代「陸藴、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明朝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據說是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他們的家人希望他們衣錦還鄉,因此改了名字。

 

之後,我走到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聽了一齣戲。我看著舞台,聽著音樂,吹著涼風。戲劇演員所詮釋的戲劇令我震撼,同時又乘微微涼風掠過而感到愜意,真是好不快活!我真的感受到水榭戲台的魅力。

 

然後,我愜意地走在林蔭大道。我發現當地的屋頂有些別緻,不禁令我感到疑惑。經過導遊的介紹,才知道原來這是「馬鞍牆」。馬鞍牆用唐末傳統築牆方式所打造——分段築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形狀像倒彎弓形。上面畫著龍、鳳凰、麒麟等怪獸 ,圖案非常精緻小巧。

 

不知不覺間,我去到文儒坊,在那裡我彷彿聽見弟子們的朗讀聲,見到他們在努力。他們為了在科舉時金榜題名,而努力奮鬥。這種感覺令我覺得非常奇妙,我有如身臨其境。

 

來過福州的人都知道三坊七巷,孕育於唐,形成於宋,興旺於明、清,孕育出許多八閩人傑,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都在此留下慨嘆。「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古詩耳熟能詳,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當我步入林則徐紀念館中,這種感覺尤為明顯。在紀念館中,腦海突然浮現林則徐帶領著中國人走向光明的樣子。這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也讓我回憶起中華民族艱辛的歷史。

 

走出記念館,跨過大門洞,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時光隧道的入口是名勝古蹟,出口是風土人情。

 

我低頭看見一位老伯伯,他正在寫毛筆字。而他好像注意到我的視線,然後熱情的問我:「小朋友,你想不想嘗試一下自己寫毛筆呢?」我坐在他旁邊拿著毛筆,擺好架子 。他一撇一劃的教我,我一橫一豎的跟著學,是文化的傳承,亦是歷史的延續。最後我拿起紙,我所寫的兩個字「歷史」如印章般刻進我心底裡。

 

三坊七巷是一本厚厚歷史書,這裏不僅可以體驗風土人情,又能感受到中華文化之精彩。離開福州時,下起一場微雨,又給這城市帶來一絲淒美。福州的點點滴滴,都令人回味無窮,而它正朝著現代化的道路,打開歷史的新紀元。


評語:文章的切入點有趣、具心思,行文風格亦切合所要表現的名城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