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仔>:月是故鄉明,中秋賞不同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潘明珠(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小澄就讀的國際學校將舉行開放日,五年班的同學負責設計和裝飾壁報,並要配合主題「家鄉的特色文化」,身為班長的小澄是統籌,她建議各同學分頭構思內容,可以繪畫或攝影有關圖片,在截止日期前交來,集中選出佳作,以便張貼及佈置壁報。

到了交稿日期,小澄雖然收到不少圖畫,但很多同學畫的都是大型商場,很多購物店或遊戲室等,沒顯示到什麼家鄉特色。小彬說﹕「我之前跟爸爸媽媽返大陸鄉下玩,常常都只是逛商場的呢。其實家鄉文化有些什麼呢?」小澄搖搖頭,心想:是呀!大家都是在城市長大的小朋友,沒什麼機會到鄉下旅行,怎接觸自己家鄉的文化呢!小澄再看下一幅畫。這畫中有幾個穿著印度傳統服,頭髮梳得整齊光亮的小朋友,手持蠟燭燈籠,在廟堂前慶祝。小澄看看名字,這圖畫是由來自印度的阿里所繪的,她覺得這畫真能傳達出印度傳統節日文化特色,便決定選用它。

「阿里的家鄉也像我們中國,有點燈籠賞月的習俗嗎?」小彬好奇地問。

「這是印度的點燈節呢,跟中國人的中秋賞月不同。」阿里說。但究竟詳細有何不同,他卻沒說出來。於是,小澄想,把壁報完成後,我們先辦一次多元文化分享會,然後在開放日可向來賓講述呢!

副班長肯尼十分贊成,他說:「我好欣賞家鄉的古老東西,小時候在愛丁堡鄉下拾到一件破爛瓷器,爸爸說,有可能是古代文物啊,背後有英國茶園的故事呢!」

小澄說:「呀!其實我曾跟媽媽去惠州的茶園,入口處有個巨型茶壺,我也可以分享關於家鄉的茶文化呢!」

之後,講普通話的小杰則分享了一幅黑龍江的冰雕景色照片,他還眉飛色舞地講述冰雕大會的熱鬧情況;來自香港長洲的珊兒還呈交了她畫的長洲搶包山圖。

於是大家把這些多元的文化圖片及資料好好整理,終於把壁報佈置完成了。

在開放日之前,同學們聚在一起,先預演一次家鄉文化分享薈。

參加的同學都很有興趣地觀看壁報,而且有不少問題想知道呢。大家踴躍發問。最令人訝異的是,原來家鄉異國,文化雖異中有同,也同中有異呢!印度的點燈節,跟我們的中秋節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在陰曆八月見不到月亮之後的第十五天才舉行。阿里說,這時全國上下點起燈火,把黑夜照亮,以迎接「拉絲蜜」(即財富之神)的來臨呢。「那即是跟我們中國的接財神習俗一樣吧!」小彬說。小澄想,異國文化,雖有不同,背後也有相通相容的意義呢。

到分享中國不同地域的家鄉文化特色時,大家也大開眼界,例如,小杰說黑龍江的冰雕原來暗藏許多中國神話故事;而小澄為了這次分享,特別問了媽媽很多茶知識,大家稱讚她為「茶博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