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古人鄉思情意結

說起鄉思,大家都會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耳熟能詳的詩句。雖然我們自小就學習不少關於鄉思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人的鄉思情意結,我們是否真正有深入了解?

要了解鄉思,就要先從「鄉」這個概念入手。「獨在異鄉為異客」,我將聚焦點放在「異」和「客」這兩字上。為什麼古人要將「家鄉」和「異鄉」,「主」和「客」劃分得如此清楚?這是因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親疏有別。正如金耀基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說,中國人特別關心與自己關係較密的人,相反關係疏遠,甚至不認識的,就顯得漠不關心。所以你在「異鄉」,人家待你如「客」,自不然會「每逢佳節倍思親」,想起自己在「家鄉」時作他人的「主」,鄉思應然而生。

明白了古人的「鄉」和鄉思,我們就談談「告老還鄉」這概念。「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道出回鄉者的無奈。既然人「不相識」,回鄉就沒有「衣錦還鄉」的炫耀意味,那麼回鄉又為何?原來是為了葬在故鄉,所以臣子上請告老還鄉,會直接用上「乞骸骨」這字詞。你可能會想古人「落葉歸根」的思想未免太強了吧?其實葬在故鄉不止是「落葉歸根」,更主要是擔心自己「客死異鄉」後會成為孤魂野鬼,不但無家人親屬祭祀,更在「異鄉」受盡欺凌。所以「告老還鄉」除了是為了在生時見一見相熟的人之外,更主要是出自於對自己死後能否得到祭祀的考量。這種想法其實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類同。後嗣的重要除了為「開枝散葉」,更是為自己死後的香火得以繼承。古人「事死如事生」,由此可見一斑。

「告老還鄉」看似易事,實不然,尤其在兵荒馬亂的朝代。人不是在沙場戰死,就是漂泊流浪,終究也是客死異鄉。更甚者是,「故國不堪回首中」,連國家也亡了,又何談還鄉?所以說能「告老還鄉」,並不是必然。

總括而言,古人在「異鄉」時,或在「國破家亡」時鄉思最濃厚,而「告老還鄉」不止是「落葉歸根」,更反映了古人對死後沒人祭祀的恐懼。

編者按:

歡迎讀者投稿,主題圍繞歷史、文化、藝術;體裁不限;
- 電郵投稿:info@hkccd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