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城鄉與流行音樂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候選人)

近年香港流行曲不少作品的音樂影片均有使用鄉郊為拍攝題材,例如陳卓賢(Ian@MIRROR)的《留一天與你喘息》和張天賦(MC)的《老派約會之必要》均以情歌為題材,並使用目前為法定古蹟的元朗廈村鄧氏宗祠為拍攝地點。坊間以往較少提及城鄉發展與流行音樂的關係,然兩者往往與社會及音樂發展史息息相關,甚至可發展成流行文學表達研究的題材。

陳卓賢《留一天與你喘息》MV截圖
陳卓賢《留一天與你喘息》MV截圖
Avicii “Wake me up” MV截圖
Avicii “Wake me up” MV截圖

二次大戰後,歐美地區各類多元音樂題材爭相鬥豔,其中一派冒起的為起源自美國南部及西南部的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鄉村音樂融合美國不同移民帶來的歐美音樂、美國民間音樂、傳統舞曲等為創作題材,樂曲步調較為簡單,並常常使用結他作為伴奏樂器。知名樂曲有John Denver的“Perhaps Love”、“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等,其中後者更是使用第一人稱的角度表達「我」思念故鄉西維吉利亞(West Virginia)的情緒,正好表達美國各地進入城市化後,不少青年出走到美國各大城市群生活,但依舊懷緬故鄉生活的情緒。時至今日,不少知名流行歌手依舊在作品中融合鄉村音樂,如Taylor Swift的“Love Story”和已故Avicii的“Wake me up”展示其長盛不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台灣在1970年代冒起校園民歌,標誌台灣音樂本土化的開始。1976年12月3日,已故民歌歌手李雙澤在淡江文理學院(現今淡江大學)舉辦的一場西洋民謠與熱門音樂演唱會上,提出台灣人要「唱自己的歌」,史稱「淡江事件」。由此之後,台灣的校園民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影響華語音樂的發展。校園民歌往往表達鄉村山水的美好,猶如中國詩詞裏文人在外詠物言志,亦會展現對於社會議題的人文關懷。歌曲的代表有侯德健創作、李建復首唱的《龍的傳人》;齊豫的《橄欖樹》、《鄉間的小路》;羅大佑創作、張艾嘉主唱的《童年》等。校園民歌運動是台灣乃至華語音樂歷史上的重要時期,而之後台灣音樂的創作甚至融合台語、客家語、原住民語言等入曲,如原住民歌手張惠妹的《娜魯灣情歌》、音樂團體「玖壹壹」與原住民全方位藝人黃路梓茵合作的《嘻哈庄腳情》分別描繪原住民生活吟唱及農間生活,體現福爾摩莎的文化共融。

玖壹壹《嘻哈庄腳情》MV截圖
玖壹壹《嘻哈庄腳情》MV截圖

回首香港,有關城鄉的作品看似寥寥可數,但他們也是具有一定影響力。例如黎小田作曲、盧國沾填詞、關正傑主唱的《大地恩情》為1980年麗的電視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曲,歌中描述「我」離鄉後對於故鄉的省思,與當時香港擁有大量來自內地的移民所呼應,是一個時代的寫照。1982年由鄭國江填詞,歌手譚詠麟、彭建新合唱的《我愛大自然》,具有保育郊野地方的教育意義。縱然現今香港流行曲有關鄉村的題材實屬罕見,但承上所述,有關元素往往在音樂風格或影片中體現。或者未來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協助下,我們能夠創作與鄉村相關的歌曲或風格,訴說人與自然共同奏起的交響樂。

後記:截稿前得知Taylor Swift於2024年2至3月在日本東京、澳洲悉尼及墨爾本、新加坡舉辦演唱會,展示其從鄉村音樂歌手到全能型樂壇天后的蛻變。看倌若希望一睹其風采,除了要離港外,更要承受三地酒店在該時段的昂貴酒店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