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飲水思源,東江探源」——探索東江之水越山來之旅

中央建設東江供水工程,解決香港水荒

香港在過去的百多年,由一個漁港蛻變成為一個亞洲國際都會,水資源的角色不可或缺。在60年代,只依靠山澗水和雨水並不能滿足當時用水需要。對於當時居住擠迫,人口眾多的家庭,實在苦不堪言。

為了香港市民的福祉,中央有見及此,促成了東江水供港系統的興建。使得東江之水從1965年3月開始越山而來。在過去近60年,可靠的供水系統,成為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後盾。

2023年7月16日「香港基本法基金會」參與了由「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舉辦的「東江探源」追溯團,參觀了東江水的源頭江西省安遠縣的三百山。參加旅程的師生都對所見所聞印象深刻,對東江水的歷史、文化、環境保護政策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周總理批示「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

「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我們參觀三百山核心景區時,看到福鰲塘內有一座護源石,上面刻著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的這番叮囑。1963年,香港遭遇了60多年來最嚴重的一次乾旱,每4天只有4小時的供水,比起現時24小時全天候供水的情況實在差天共地。周總理就此特別召開專題會議討論香港供水問題。出於同胞的深情厚誼,周總理親自批示,修建東深工程,由深圳文錦渡附近供水站為香港、九龍供應淡水,設計和修建的相關費用由國家承擔。現時輸往香港的東江水從位於東莞市的太園泵站抽取,經專用輸水管道引至深圳水庫,再輸往香港木湖原水抽水站。

國家犧牲經濟收入,確保香港供水

東江源區的天然資源質量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近80%,生物多樣。據估計,龐大的森林資源的總價值約為300億元。而江西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的美譽,源區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鎢、鉛、鋅、鉬和稀土。如把該區的稀土開採,每年採礦力便超過700萬噸,可每年生產3000萬噸的鎢。可是,為了確保供深港的東江源頭水質達高標準,政府禁止在源區推動大規模破壞環境的經濟發展,生態資源無法轉化為經濟資源,源區失去了潛在發展收入,損失每年高達3億元。

不只失去收入,根據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為了保護東江源優質的水資源及生態系統,政府更投入了過億的資金建設生態林、保持水土、治理礦山、治理污染等,可見國家非常著重供港水質。

香港青年學生在東江水源頭的宣言

在參觀團的開幕式上,主辦單位帶領全團160多位香港青年學生朗誦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按此閱讀朗誦版文章),文中提到: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

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希望這次所有團員都謹記這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