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不識字>:萬水千山縱橫(上)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本地電視台正播出《天龍八部》連續劇。有意思的是,由香港電台轉播的CCTV-1,也在播同一套劇;也不確定是巧合,還是純屬偶然。而數月前,臺、港、星、馬等地,亦曾上映由甄子丹自導自演的賀歲片《喬峰傳》;該片在中國大陸則以網上播放形式註冊。一時間,作為金庸大部頭名著的《天龍八部》,再以影、視改編的形式,活現眼前。

相比起梁羽生、古龍、黃鷹、溫瑞安等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尤其突出「漢、胡矛盾」。而且牽涉到的,往往不只兩三個,而是多個民族的連橫合縱、恩怨情仇。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以及《射鵰》三部曲,莫非如是。甚至改編幅度甚大,但仍不失為經典的胡金銓、徐克版《笑傲江湖》電影,亦將架空的故事套入明末清初;愚以為,二次創作的編、導,也是看中其時明朝、後金(清朝)、苗疆與東瀛,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當然,要數至為紛繁的民族競合大舞台,北宋初年自是上佳之選。而這,亦尤其切合《天龍八部》的主題——透過波譎雲詭的江湖與時局,來呈現莽莽眾生的愚痴與無常。主角養父母姓喬,乃華北大姓,河北、山西一帶尤其常見;而晉北的大同一帶,從古至今都是農、牧交錯地帶。後來,喬峰才發現自己其實姓蕭——乃遼朝后族貴胄。自此,從喬到蕭的播遷,形成貫穿整個悲劇的主軸。

從個人到國族,所謂慕容、契丹、拓跋,原來同宗同源。千百年來,長城內外民族眾多、風俗各異。但得以封君建國、乃至入主中原者,除漢人外,亦不過東胡、靺鞨兩族而已。據《史記》所載,東周之世,東胡世居燕、趙之北(即今內蒙中部草原),時而南下寇邊。秦漢之際,東胡為匈奴所敗,北遷至大鮮卑山及烏桓山,前者在北——今興安嶺,後者在南——今內蒙赤峰。因烏桓更靠近漢地,漢、魏之世,常為中原各勢力——如曹操等所用,遂逐漸漢化。

與烏桓同源的鮮卑,南下則要晚得多。第一波集中在西晉,第二波更在永嘉南渡以後。第一波以慕容氏為主,在華北建立了好幾個以「燕」為號的政權。事實上,慕容部亦確實以「燕京」——薊城為基地,南下逐鹿。《天龍八部》當中,以光復大燕為志的慕容氏父子,即出於該部。第二波南下的鮮卑以拓跋氏為主,由大興安嶺經蒙古高原東側南下,復據有晉北大同而跨越長城。最終,統一了長江以北,建立諸「魏」政權。因北魏、西魏為隋、唐盛世奠下基礎;素以研究南朝——宋、齊、梁、陳稱著的史學大家田餘慶,亦在其《東晉門閥政治》指出:「中國發展之主流在北不在南」。

除了入主中原的諸魏,拓跋部各分支亦建立了好幾個邊疆政權,如西北的吐蕃和西夏。《天龍八部》裏銀川公主李清露,乃西夏開國之君李元昊孫女。李氏本姓拓跋,亦為鮮卑一支,「李」是唐朝君主所賜。而蕭峰所屬的契丹,亦為鮮卑別種,且於後文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