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34 城鄉相遇(2023年7-8月號第34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生活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述而篇》7:26)

【今譯】

先生釣魚用一竿一鈎,而不在長繩上繫許多鈎;先生用帶繩的箭射鳥,但不射棲宿在巢中的鳥。

 【時析】

孔子釣魚射鳥,或者是為了祭祀之用,或者是為了練習射藝,或者是為了生活所需,但孔子在釣魚射鳥時很有節制,不濫捕亂殺,適用即可。孔子對待漁獵的態度有一種仁愛的精神,可以說是將仁愛施於鳥獸。後來宋明理學家講「民胞物與」,跟孔子的這種做法也有關。節制人類自己的欲望,客觀上有助於人與自然萬物「可持續發展」。但是,今天所謂可持續發展,仍舊脫離不了從人自身的利來看待其他生物,與孔子這種對於動物的仁有本質上的差異。就是說,孔子之仁必然可帶來可持續發展,但可持續發展並不必然有仁可言。

今天,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物種滅絕加快,一些人出於謀利的目的,狂捕濫殺無辜的動物,這時我們更應反省歷史,發掘優秀的思想資源,擺正對動物、植物的態度,採取積極措施,真正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正道。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