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安得源頭活水來?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教育及社會工作學院博士生)

水資源向來為世界各國極度重視的燙手山芋。去年中國部分地區夏季期間出現極端酷熱天氣,令各大河流水位下降,曾一度引起國內乃至世界各國對於中國農業生產的憂慮。全球目前正費煞思量,以解決氣候變化衍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由來主要有幾項:其一,全球人口急速增長,而水資源的數量不變導致供求失衡。其二,各國之人口分佈與水資源的地點並不完全吻合,乃至不少地方的水資源稀少。中國則有「南水北調」政策,即運用南方之水資源輔助北方地區。

若需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可使用數種方法。短期而言,我們應該增加運用水資源的效率,避免浪費。這在農業生產中尤其關鍵,因在其過程中往往會製造大量食物廚餘,而廚餘之處理也需要大量水資源。長期而言,我們需要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特別是放棄一些高污染的消費品或農產品。縱使各國為了維護水資源而各出奇謀,然有關工作還需要公眾的積極配合,例如讓大家珍惜食水,避免浪費,方為萬全之策。國際社會也需放下歧見,共同促進合作,以解決此世界議題。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國家正使用更詳盡的方案應對水資源問題。諸如新加坡作為一小國,其食水供應向來為政府的一大考慮,甚至成為國家安全重點。故此其採用「四大國家水龍頭(Four National Taps)」戰略。該國食水除了取自鄰國馬來西亞柔佛河外,它們也積極建造水庫、發展海水化淡和「新生水」(NEWater),以解決食水不足的問題。近年,「新生水」技術還能輸出國外,製作啤酒及其他飲料,獲得世界各國認同。筆者到新加坡旅遊時曾經探訪過他們市區公園內的水塘及濱海灣水壩,除了佩服該國的城市規劃外,更重要的是它能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這正是「設計思維」的最好體現。

香港之食水供應向來以穩定見稱。然政府與大眾還需要居安思危,及早作出規劃,以應對氣候變化或其他風險因素造成的水資源問題。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淅川陶岔渠首
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淅川陶岔渠首
南水北調中線——湖北丹江口大壩
南水北調中線——湖北丹江口大壩
新加坡濱海灣水壩
新加坡濱海灣水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