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被誤會的「漁村」——鯉魚門

細想對鯉魚門的印象,可能你會想起它是一個「漁村」,可以前往該處的酒家吃自選、即席烹調的海鮮;又可能是看過當代作家舒巷城的作品《鯉魚門的霧》;更可能是到燈塔「打卡」。其實除了這些「名物」,鯉魚門的歷史、傳說也是值得注目的。

鯉魚門地理位置

相比起西貢、流浮山等熱門的嘗鮮勝地,鯉魚門的位置得天獨厚。一般海鮮勝地都較偏離市中心,可能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到達。鯉魚門則位處九龍東沿岸,距離油塘市中心僅十分鐘的路程,就可到達這個與市中心截然不同的境地。

正因鯉魚門與市中心相鄰,所以感覺前一秒仍身處繁華的鬧市,霎眼間就置身寧靜的小村落。它就像坐在寧靜的角落,默默地陪伴、守候着熱鬧的市中心,相映成趣。

鯉魚門特色細探

鯉魚門雖然以海鮮而聞名,但它不像筲箕灣、香港仔等舊漁村,從古到今都是水上人的聚居之地,而是居民初期從事採礦業為主,後期才出現各所海鮮酒家。陳天權先生在《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補充,正因鯉魚門以「鯉魚」而命名,以海鮮而聞名,所以令人誤會它是一條舊漁村,但其實這裏從未有漁民聚居,居民多以打石為生。由此可見,它是一條被誤會的「漁村」。[1]

不過,這個美麗的誤會,絲毫無損鯉魚門的吸引之處。海鮮酒家林立的海鮮街,在水箱中躍動起舞的龍蝦、螃蟹依舊令人難以抗拒;避風塘的暮色,伴隨昔日為船隻引路的燈塔,依舊令人動容;屹立的大榕樹,依舊吸引許多遊人前來求取姻緣;坐落海邊的天后廟,依舊是保佑人們出海的重要神明,其亮麗的紅色牆身,遠至對岸的杏花邨也能眺望得見;怪石嶙峋的舊石礦場,依舊見證採礦事業的興衰,更於2015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鯉魚門傳說探祕

數年前看過一套本土電視劇,其中一個單元是以鯉魚門的歷史傳說作為背景,發展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劇情固然是虛構的,但劇中提及的都市傳說,卻重新為鯉魚門添上一層神祕面紗,吸引筆者到訪。

蕭國健教授在《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歸納了這段傳說的歷史資料,他記述鯉魚門曾是海盜鄭連昌的佔據地。《鯉魚門的海寶藏》一文曾記載:「三叉水溝,鯉魚疊石八尺高,黃沙是金子,祖先大事可重修。」據說這段文字是鄭連昌給予後人的寶藏提示。寶藏的下落至今仍然不得而知,只是一段傳說,眾說紛紜,但蕭教授亦提到,在天后廟內發現的石碑,刻有「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一句,可證鯉魚門的確曾有鄭連昌此人出現。[2]

縱然鯉魚門是一個被誤會的「漁村」,但它除了以海鮮聞名,歷史建築、傳說同樣為它綻放光芒。若你打算前往鯉魚門,一睹它的風采,除了品嘗美味可口的海鮮外,不妨置身其中,感受它的歷史氛圍,或許能為這趟旅程,帶來與別不同的意義。

[1]陳天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頁24-35。
[2]蕭國健:《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頁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