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論語》中的智慧——「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33 親水文化(2023年5-6月號第33期)

「子曰……」乍聽起來,大家或會感到恐懼,大呼文言文艱澀乏味,並退避三舍。其實古人所言的,不是古舊死板的說教,而是比我們更「潮」、更「貼地」的生活態度。《論語今譯時析》(耀中出版社,2016年增訂版)* 的其中一章節,就記載了孔子對仁道的見解,至今仍為社會所用: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篇》6:21)

【今譯】

孔子說:「智者愛水,仁者愛山。智者活潑,仁者靜穆。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時析】

孔子這句話,跟他的那句「逝者如斯夫」(子罕篇9:16)一樣,如詩如畫,但又難以說清。為什麼智者以水為樂,仁者以山為樂?難道就不能相反嗎?如果思考「山」和「水」給我們的一般印象,大概可以理解如下:山是穩固可靠的、沉靜肅穆的、歷史悠久的,水則是流動不居的、靈敏快速的、喧嘩活潑的、短暫易逝的(逝者如斯夫)。以水觀山,或以山觀水,二者可謂相映成趣,各得其妙。仁者之仁,也正如山一般穩固可靠,長久不變,沉靜肅穆;智者之思,也正如水一般周流無礙、活潑生動、創意迭出。仁者心中以仁為倚靠,求靜不求動,而山穩固不變,所以仁者樂於見山,可以山自勵;智者思才無礙,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求動不求靜,故智者樂於見水,也可以水自勵。當然,仁、智不能分割,並非說仁者就不可樂水,或智者不會樂山,由於孔子所說的仁者包含了其他德目,因此,仁者也必有智,而真正的智者必定會知道仁的樂趣,亦有仁,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論語今譯時析》增訂版:以中英雙語出版,內容除了附有註釋外,並設時析部分,透過現今的生活事例及中西文化觀點的比較對照,從多角度詮釋儒學的菁華部分。書中輯錄了《論語》140則,代表儒家核心思想,從反求諸己的「為學」、「修身」等主題作起始,逐步推至「處世」之道,最後以「生死」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