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悉尼巴士站站情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圖、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2023年1月29日,筆者前往位於澳洲悉尼西郊Leichhardt的悉尼巴士博物館(Sydney Bus Museum)參觀。該博物館於1986年成立,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保育巴士乃至運輸交通的相關珍藏、檔案等。它同時也會接受非悉尼的館藏捐贈,如來自澳洲阿德萊德、英國倫敦及香港的退役巴士。2016年8月1日,博物館遷至前身為電車廠的現址。

目前博物館除了在每月第一及第三個星期日開放予公眾參觀外,也會定期舉辦特別活動。諸如筆者所前往的日子正是「香港日(Hong Kong Day)」活動的第二天。當日館方展出並駕駛兩部九龍巴士(一九三三)有限公司的雙層非空調巴士,以及一部屬於已結束香港巴士專營權的中華汽車有限公司非空調巴士。筆者當天在不同時段乘搭三部巴士。它們馳騁於市內,吸引民眾目光,也讓筆者彷彿一嘗政治人物巡遊都市宣傳政見的滋味。

博物館在舉辦懷舊巴士巡遊的同時,亦於館內展出自身超過70部巴士及其他交通工具珍藏。根據館內資料所述,悉尼發展巴士運輸的原因起源於19世紀中葉政府發展新市鎮。民眾對於通勤需求甚殷,促成私營巴士的冒起。然而當時悉尼的運輸政策仍以軌道電車為主導。1930年代,悉尼所屬的新南威爾斯州(簡稱「新州」)政府對私營巴士公司徵稅,導致它們結束營業,而政府則逐漸接管巴士路線,同時擴大車隊的質素和規模。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為悉尼巴士興盛的重大轉捩點。當時悉尼受太平洋戰爭裏日本軍隊的侵略威脅下,所有交通運輸需要限制路線及時間駕駛,而巴士則加固車身以防炮彈襲擊。就當時而言,民眾發現巴士相對電車安全及能接載更多乘客,故在生活模式上逐漸適應乘搭巴士完成通勤旅程,即使在戰後亦然。政府於是逐漸拆除電車路軌,改以巴士主導城市運輸網絡。

至於巴士類型方面,政府在1977年以前大多引入英國製造的雙層巴士,然而從該年開始則相繼引入來自德國的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O305型單層巴士取代前者,以適應及後的城市道路規劃。時至今日,巴士在悉尼乃至新州的運輸網絡上依舊扮演重要角色。筆者見到博物館展出最新的自動無人駕駛車輛,想起各國政府如日後欲解決此城市的司機罷工問題,會以發展人工智能科技取代人力。這應為未來世界運輸發展的一大方向。

20世紀初的巴士
20世紀初的巴士
二戰期間使用的巴士
二戰期間使用的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