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中國之路》(五)

以科學試錯作檢驗

新中國成立近74年來,有對也有錯。1949年至1978年間可以說是摸索時期,是在試錯,當時陷於共產主義狂想中,急於求成,搞錯了。從近代史看,這是中國人為趕超現代化而犯的通病,李大釗、蔣介石、毛澤東都是如此,都想要給出一個答案。

毛澤東搞工業化,強調自力更新,獨立自主,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成為工業大國的基礎。雖然當時生產的螺絲釘很粗糙,做得不好,但既然能做出粗的,就可以通過學習、引進技術,做出精細的產品來,這都是試錯的過程與結果。

中國不斷地在用試錯法。比如2010年世博的開幕,就是用試錯的方法,不斷加壓,入場人數從5萬到20萬到40萬到50萬,達到魔鬼測試,看60萬人入場究竟情況會怎樣,哪個環節會出現問題,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在深圳、廈門和珠海等特區試建時,那時的香港人大都半信半疑,能成功嗎?結果是四十年來中國政府摸著石頭過河,先搞試點,總結經驗,再學習推廣,以跨越的方式向全中國普及,這是一個自主創新的科學試錯模式。

科學試錯方法和毛澤東的思想也有關係。讀過毛澤東書的人都知道,毛澤東是非常重視試點測試的。這種科學試錯的方法,用鄧小平的講法是摸著石頭過河,即在測試中向前走。不僅建國治國這樣的大事,公司和機構要進行改變也應該用這種方法。

在開放改革初期,中國政府還不敢明講要有私有制、發展市場經濟,社會還在討論「姓資還是姓社」,但到了後來私有制、市場經濟都被接受。於2013年11月11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試錯需要時間,從粗獷發展到細緻,中國在過程中付出不少代價,如產能失調、好大喜功、門面工程、貧富不均、貪腐、環境破壞等,這些可以作為其他國家吸收的經驗教訓。

中國用了一百年時間去追趕西方先進國家用三百年時間取得的經濟、社會發展。到大家看齊的時候,中國已跨過經濟體制與所得的分配改革,進入政制改革階段,也就是發展符合國情、歷史文化,以及兼顧各區域經濟差距的人民參與治理的時期。共產黨、政府、人大、軍隊及其他政黨將根據民意產生與組成。我猜想中共的22次全國代表大會(即2032年)將要處理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人民與執政黨有智慧與能力,在自己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驗中總結出符合中國的現代化模式。

歡迎收聽葉國華教授主講的香港電台《五十年後》節目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逢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洞悉最新時局形勢。

按此了解節目詳情及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