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不識字>:Lunar New Year=「中國年」嗎?

#32 交通縱橫(2023年3-4月號第32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如今國際上,尤其是華人、華僑佔總人口較多的國家,趁農曆年推出生肖郵票,其實早已不算新聞了。隨著日、韓、越南等其他東亞族裔的人口與日俱升,漸漸地,改稱「中國年」﹙Chinese New Year﹚為 Lunar New Year﹙陰曆年﹚的情況愈益普遍。在社會上、媒體上,尤其是網絡上,也出現了「中國年」/「農曆年」是否等同「陰曆年」的討論。

無分東西,古代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都離不開計時。越發達的文明,就有著越精密的計時方法、系統與科技。今天,漢語裏的時、日、月、星期,都涉及大大小小、或近或遠的諸多星體;這正是古代計時離不開天體運轉的證明。這一點,直到現代物理學的出現,人類懂得運用不同原子計時,才出現歷史性的變化。

中國曆法以西漢孝武帝的「太初曆」為基礎,發展了二千年,因此又稱「漢曆」。據記載,「漢曆」由夏朝的曆法改進而來,因而又可稱之為「夏曆」。今天,我們以華夏、漢人自居,除卻當時國勢鼎盛,也與上述朝代在漫長歷史長河裏的文化地位相匹配。

然而,從夏曆到漢曆,其實都是陰陽合曆;由依據月亮、太陽的運行軌跡——即地球的相對位置,而劃分時候、季節。陽曆部份,主要反映降水、日曬、風力,為農耕所用。陰曆部份,牽涉潮汐潮退,為漁業所用。千百年來,陰陽合曆的存在與發展,就反映中國從來都是海陸複合大國的歷史。

月亮從盈到缺,經兩弦再到盈,是為一個朔望月,約合29.5日——即地球自轉29.5圈,為之一月。而十二個朔望月,合組成一年。嚴格而言,一「年」就只有254天。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約合365天多一點。中國人根據太陽的入射角,而非日數的平均值,分為四季,並分別以冬至、立春、夏至、立秋為首,合計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上述節、氣、候的循環,我們稱之為「歲」,而不是「年」。

因此,中國人常說的「又長了一歲」,就不是以十二個朔望月﹙354天﹚,而是以二十四節氣﹙365天﹚為準了。可以說,在曆法與天文學上,度「歲」與過「年」,並非一回事。亦因此,「中國曆」不能被視為如同「阿拉伯曆」一類的Lunar Calendar。然而,所謂「大年初一」,又確實是十二個朔望月裏的「正月朔日」。如單指當天,稱為Lunar New Year,亦可勉強接受——部分屬實,卻並非事實之全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