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精選作品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學生作家培育計劃及徵文比賽》(2021/22學年)圓滿結束。近90間中、小學450位同學就中國文化及歷史範疇投稿參賽,現節錄部分得獎作品以作分享!

小學組 一等獎

文:陳祈溍(英華小學六年級) (21/22學年)

俗端起茶杯,揭起杯蓋,讓濃茶緩慢地流淌到唇舌中感受那芳香韻味——大概是華夏民族千年不變的享受。古語云:「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獨一無二,是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更是人類觸手可及的雅趣。

家中有一本活脫脫的「茶經」,那是誰呢?正是父親。他的櫃子裏收藏着各式各樣的茶葉,有普洱、紅茶、香片等。除此以外,裏面還有他烹茶多年所得出的感悟和秘方。他常常說,「茶藝」、「茶禮」、「茶境」及「修道」四個提要尤為重要。

起初,我覺得這是胡說八道,亦隻字未明。直至有一次,我與父親坐在沙發上並肩坐着品茶。看着父親準備茶器、選水、候湯、習茶的各種技藝,我不禁訝異於這精細繁複的工序,並開聲問道為什麼要花費大量心力來烹製一壺茶。父親似乎並不意外於我的提問,遂娓娓道來茶道的歷史。原來,所謂的茶道是透過茶事活動來帶領我們陶冶性情,領悟更高層精神世界,而非只著重口腹之欲、物質世界的享受。除了父親所提出的茶藝工序,茶事活動的禮儀、法規、環境與場所亦是缺一不可。

熱茶的白煙消散,我的心隨著溫暖的茶香漸漸澄明起來,宛若西湖般平靜,難道這是品茶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想起父親的一位日本的「烹茶拍檔」經常在我小時候上門拜訪。每次他拜訪,父親總會在那時候感到釋懷。他曾說過:「心不靜,泡不出好茶。取茶、稱量、置茶、沖泡時,心念保持專注,卻也能讓浮躁的心靜下來。」後來,他跟我說了日本茶道:「和、敬、清、寂」。原來自唐代的絲綢之路,茶道已國際化,先入日本發展成審美觀念。作為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茶的「後代人」,我真是為這傳統而引以為傲呢!

就在那短短的談茶經歷,我摸清了「茶」最真實的一面。正如丁謂的《詠茶》:「建水正寒清,茶民已夙興。萌芽先社雨,采掇帶春冰。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煩襟時一啜,寧羨酒如澠。」「茶」是自古至今中華民族燦爛繽紛的歷史文化的一項重要藝術,無論何方何時何事,它都是我們的禮儀、文化、歷史與道德的精神追求。

評語:內容深刻,陳述有序,文筆流暢,結構謹嚴,優異之作。

初中組 一等獎

文:陳靈筠(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二年級) (21/22學年)

觀文化繁盛,續傳承使命

「泱泱中華,萬古江河。如日之升,如月之恆。」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國家。悠悠五千年,歷經了歲月滄桑,朝代更替,時代改變,還抵擋了侵略者的鐵蹄。歷史這條奔騰不息的長河留下的璀璨文化,照耀著中國。人們常說:「中華文化有著特殊的生命力,能夠帶領我們堅定向前。不管到哪一代,中華文化,總在。」

感受文化,猶如品茶,需要仔細欣賞及品味才能從苦澀中感受那一絲暖意,那一縷甘甜。輕輕抿上一口茶,仔細感受茶香,感受中華文化,進入歷史的回憶中……

中國文字,書寫著大中華上下五千年輝煌的歷史。從寥寥幾筆便可將世界萬物增添於紙上的甲骨文,到精緻美觀,沉穩剛強,清秀典雅的金、篆、隸、草、楷五書,這漫長且有趣的演變過程,道出了每一時期最精彩的歷史。王羲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字體,蘇軾刀頭燕尾的筆鋒,顏真卿行書的遒勁鬱勃,都顯現出中華文化的日就月將。

中國繪畫,繪製著中華千年來豐富的時代更替。張萱、周昉的《唐宮仕女圖》,述説著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齊白石繪出的自然景物,述說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將古代的自然風光與繁榮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中國畫中的一點一描繪出的不僅僅是的墨水,更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中國文學,講述著中華千年來的深厚底蘊。《典籍裏的中國》這部綜藝裏說過:「孔子,千百年前的一代文人,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這位老師和他學生的對話裏。」《孫子兵法》兩千多年來也在不斷閃耀光輝,不僅被譽為「兵學盛典」,更將「重戰」「慎戰」的思想融入了中國人追求國泰民安的心田裏。「傳千年之經義,燃萬古之明燈。」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脈涵養了巍巍中華。我深深感受著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文化魅力,感受著其帶給我的文化自信,引領我砥礪前行。作爲中國青年,應擔起傳承歷史文化,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重擔。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善用現代技術積極展開對外文化交流,靠著對國家的熱愛續寫文化史冊,使其站上世界舞台與時俱進。

中國文化從出現的那一刻起,便植根於中國人民心中,鐫刻於方寸之間。「拂去歷史的煙塵,從文化的根底處,發現千年一嘆的回眸。」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見證與養育,必令博大精深的文化越發絢爛壯麗,繼續發揚光大!

評語:以品茶比喻,又選取文字、繪畫、文學的特徵描寫,化抽象的文化與文明為具體。文末以「文以載道」思想總結,頗有當頭棒喝之警醒效果。全文立論端正,發人深省,引典合適,比喻精彩。

高中組 一等獎

文:容穎敏(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四年級) (21/22學年)

穀雨

穀雨。春雨綿綿,雨生百穀。穀雨如絲復似塵,數不盡的煙波,激起美麗的遐思。大地濕潤,散發出一種沁人心脾的芳香。

雨水順著茶舍的簷篷滴下,一雙素手覆在古琴上,一陣陣悠揚的古音與一串串水靈的音符在氤氳霧氣中奏起,為這天地默默添上一筆淡淡的色彩。一曲奏畢。青衣女子站起,彎腰拾起在旁的油紙傘,準備悄悄離開。

「姑娘請稍等,這是東家讓我給您的雨前龍井。」一身青色旗袍的女子在茶舍前停下,向我回眸溫潤一笑。

胡嶠詩云:「玉髓晨烹穀雨前,春茶此品最新鮮。」龍井,屬綠茶,位列中國茶品之首,由古代茶農創製於宋代。雨前龍井,西湖龍井茶的一類。於穀雨前採摘,正是茶樹「一葉一芽」的時候,用來製龍井茶最為香醇。茶,色澤翠綠,香氣濃鬱;茶,清香馥鬱,鮮醇爽口。

女子把茶罐輕輕捧在手心,向我微微點頭。撐開手中的油紙傘,緩步走進雨幕裏。我看著她清婉的背影漸行漸遠,渾身慢慢被煙霧圍繞。

二十四骨的油紙傘被撐開。那朵盛放的牡丹花,在雨水的滋潤下,變得越嬌越豔,更顯其燦爛。

古典懷舊油紙傘,雅致天成存美感。竹為傘骨報平安;圓為傘形意圓滿。

牡丹花,又道「穀雨花」。常言道:穀雨三朝看牡丹。

一身淺青色的旗袍款款而來。旗袍為織錦緞,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一朵朵盛燦的牡丹。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它詮釋著東方女性溫柔典雅、秀婉清麗的美,是女子心底最柔軟的那份情愫。

素手撐著牡丹傘,捧著以青花瓷為圖的茶罐。女子漫步走至石橋,橋下為流水。微風吹過時,綰著青絲的絲帶揚了些弧度,平復的水面激起些漪淪。在雨天的映襯下,女子身後猶豫被仙氣繚繞。

進入胡同的小世界,尋找著被世人遺忘的四合院。跨過腳下的門檻,輕輕關下油紙傘,推開厚實的木門,入目為古色的內飾。一位身穿唐山裝的老人坐在茶几前,研究著殘局棋盤。

「爺爺,我回來了。」青衣女子跪在老人的對面,素手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輕輕翻開茶罐,將雨前龍井茶葉放入茶壺。以沸水再次入壺沖泡,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然後則為「春風拂面」,把水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封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再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稱之「玉液回壺」。最後,女子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放在老人前。老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以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茶被放在一旁,女子的指尖落在白玉棋盤上。

窗外穀雨點點落下,窗內淡香隨著紫砂杯飄起的白霧湧起,女子的身影漸漸矇矓了……

評語:以穀雨為題,帶出中國茶文化,並連繫旗袍、胡同、四合院文化象徵,具文辭清麗,營造出典雅脫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