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會客室>:《方丈尋根記》

#31 我們的節日(2023年1-2月號第31期)

文:黃獎(作家、多媒體創作人)

大家看劉以達,可能都有不同的印象。稍為年輕的,會記得他在《食神》中的「方丈份人好小氣」,有一個時期,「方丈」幾乎成為了「小氣」的代名詞。另一些朋友,會想起80年代中後期的「達明一派」,演繹不一樣的流行音樂。但,劉以達和黃耀明是從哪裏來的?大家知道得不多。

早陣子,在Facebook看到劉以達寫《方丈尋根記》,自傳式紀錄他少年時期的經歷。令人意外的是,他不是天生的天才,他小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會喜歡音樂。看他的短文,發現了成為天才的秘密,原來,所謂的天份,不是天賜的才華,而是一種沉迷。當少年劉以達迷上了電子音樂,上了癮,自然地鑽研,然後學懂了別人不熟悉的東西,成為一代宗師。聽起來是老生常談,讀他的經歷,又是另一回事!

劉以達把《方丈尋根記》結集成書,當然馬上搶購,一口氣讀完,才真的知道他出道時期的故事!大家印象中的,主要是「達明一派」在1986年橫空出世;之前的經歷,大家所知不多。這本書共36回,黃耀明要到第29回才正式出場,可想而知,劉以達在前期經歷了多少艱苦歲月!

 

一個平凡的草根少年,要自成一種藝術模式,開始的時間,當然不受市場歡迎。正確來說,是被無視的。他為什麼可以堅持?這本書娓娓道來,不簡單!看他早期搞音樂會,自己掏腰包,卻因為售票不足而腰斬,頹到樂隊也解散了,要「散band」。在完全沒有支持的情況下,一個人奮鬥,有日本皇道漫畫的熱血感。

我們仰望天才,很少見到光芒迸發之前,那種不見盡頭的黑暗。達哥寫道:「乜嘢叫好作品?除咗創意、質感,仲有作品蘊含嘅能量,發放嘅感染力同埋反映時代嘅寓意。」也許,他說的能量,往往就是在困境中堅持,而積存下來的。可怕的是,根本沒有人知道,要積存多久才算是足夠,可以是瞬間,可以是永遠。

簽書會中,方丈說有計劃寫第二、第三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