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細味譚公誕節日盛宴

談起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佛誕。這天,佛教善信會到佛寺「浴佛」,以香湯沐浴佛身,洗滌心靈;非佛教善信亦可享受一天的公眾假期。而對於筲箕灣的居民來說,這天有一件年度盛事,就是慶賀譚公誕了。

譚公細探

譚公的身分眾說紛紜,各家說法略有不同。參考陳天權《香港節慶風俗》引述華人廟宇委員會的資料,其中一種說法是譚公本名譚峭,為元朝的惠東歸善人,即今廣東惠州一帶。譚公十二歲便得道,煉成長生不老之術,故善信建廟供奉時,把祂的神像塑造成小孩一樣。譚公有呼風喚雨和替人治病的能力,深受漁民敬重。

香港多處都建有供奉譚公的譚公廟,其中位於筲箕灣的譚公仙聖廟最為人熟悉。筲箕灣是昔日不少漁民的聚居地,他們把信奉譚公神明的信仰流傳至今。而且,筲箕灣譚公廟亦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譚公廟,它建於光緒三十一年(西曆1905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於2002年按其原規格重修,並於2013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觸目的巨型花炮
觸目的巨型花炮
民眾紛紛觸摸龍身,收穫福氣
民眾紛紛觸摸龍身,收穫福氣

譚公誕節慶盛典

筆者的外婆居住在筲箕灣,小時候亦在筲箕灣念書。每逢譚公誕前夕,總能看到東大街一帶掛滿慶祝譚公寶誕的旗幟、花牌。譚公誕當日,更能於外婆家中聽到鼓聲、銅鑼聲和歡呼聲響遍四周,熱鬧非常。

筆者亦曾於2019年的譚公誕當日到訪筲箕灣,親身感受譚公誕的節日氣氛。各支巡遊隊伍由上午開始,遍佈東大街至望隆街一帶,逐一輪候,向着譚公廟進發,盛況好比新年的花車巡遊,好不熱鬧!

每支巡遊隊伍都各出奇謀,慶祝譚公盛典。譚公誕與很多傳統節日一樣,舞龍、舞獅和舞麒麟表演粉墨登場。在富有節奏的銅鑼聲、鼓聲伴隨下,一條又一條的巨龍在東大街上來回奔馳,追逐龍珠,民眾紛紛觸摸龍身,希望收穫福氣。

除了舞龍、舞獅和舞麒麟表演外,東大街上更即席上演一場「武林盛會」,各家師傅都爭相耍出不同的功夫、拳法,看得遊人掌聲四起。最觸目的,要數一個個巨型花炮。花炮接近兩至三個成年人的高度,紮滿各種吉祥物造型、祭品,其精緻程度足見花費了不少時間、心力而成。善信們的全心投入,只為慶賀譚公的誕辰。

譚公誕之熱鬧、盛大,構成筲箕灣的獨有絢麗景象,值得我們去欣賞、保留和承傳。疫情過後,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除了慶賀佛誕或享受假期,不妨多加留意譚公誕。

參考資料
陳天權:《香港節慶風俗》(香港:明報出版社,2012年),頁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