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亞洲價值與當行之路

2023年伊始,先祝願各位讀者新年進步,身體健康,社會重拾上升動力,世界和平。

1994年,已故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接受《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訪問,談到「亞洲價值」,指東南亞有不少國家受到儒家主義影響,令區內不同地區均共享儒家主義的價值,形成亞洲共通的「亞洲價值」,型塑共同社會文化,其中包括五點:

  1. 階級式集體主義,向群體領袖、人民、社會與國家忠誠;
  2. 家長式精英管治,清晰的人才培訓階梯,形成精英領導下的良政善治;
  3. 強調溝通、協商,避免社會陷入大規模分化、衝突,減少社會不穩機會;
  4. 以社會、社群利益為依歸,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5. 儒家式家庭主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單位為社會的基礎,比個人更為重要。

相比西方世界所提倡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下的民主制度,「亞洲價值」下的治理制度就更合乎社群主義,對社會整體利益更多著墨,照顧到社會多數的利益。早於古希臘時代,柏拉圖(Plato)所寫的《理想國》(Res Publica)提到家國觀念,就是社群主義的開端,再到其學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的說法,將社會全體的正義定義為以公共利益為依歸。由此可見,「亞洲價值」當中的社群主義特性,並非東方專利,西方傳統思想已有所云。

可是,在消費式資本主義盛行之下,資本主義的基礎由工業轉化成服務業、消費行為主導的第三產業,使「個人」比「社群」來得重要,娛樂至死、享樂為上的風氣令個人主義變得盛行,集體利益被擱在一旁,形成今次西方世界在社會發展逐步減慢的一大主因。相反,強調群體為先,有既定社會秩序的亞洲國家,反而一直發展,令亞洲與歐美國家的實力逐步拉近,西方社會領導的國際秩序規則逐漸被改寫。

民主制度與社群主義、「亞洲價值」並不相悖,亞洲區內有不少國家也奉行民選制度,但人民的共同思考模式,政府的治理風氣,令亞洲民主以善治為先行政綱,政黨形態也是以人才培養、階級訓練為先,令亞洲與西方民主產成不同結果。在2023年的今天,重提30年前的「亞洲價值」,也具有劃時代意義,要走當行之路,應當從重溫「亞洲價值」,實踐社群為本、人民至上的觀念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