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 中華經典名句推廣活動 ——名句釋義及學生作品評賞(八)

教育局每年均會舉辦「非華語學生中文寫作及才藝比賽」,旨在提高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和信心,讓他們展示學習成果。比賽內容圍繞中華經典名句和文學作品,讓同學表達生活經驗和感受。今期《文路》最後一次刊登上學年比賽得獎作品及相關的名句釋義,讓讀者多方面領略中華文化的結晶。

名句釋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句意

蘇軾從正面看廬山,覺得它是起伏綿延的山嶺;從側面看,又覺得它是陡峭峻拔的山峰。從遠近高低各個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去欣賞廬山,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詩人身處山中,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慨歎未能看清廬山的整體面貌。

簡析:

這首《題西林壁》是蘇軾遊遍廬山之後,對廬山全貌所作的總結性題詠。

詩人經過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對廬山各個局部都了然於胸,但他認為自己並未真正認識廬山全貌。這首詩寓哲理於景物之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教人不要以偏概全,才能認識事物的全貌。

學生得獎作品

擺脫主觀的偏見,一睹廬山真面目

學生:De’eb Chiara Bridget(啟思中學 – 中五)
(2021/22學年)

生活中,人們常不自覺地以表面現象來判斷人和事。比如說,在地鐵裏,你看到一個不願讓座的人,你一定會認為這個人很自私,沒有愛心。

然而,《題西林壁》提醒我們換角度看問題的力量。

那個不願讓座的人可能剛接到來自醫院關於他母親已去世的消息;抑或,他的腿可能有嚴重疾病。通過換角度思考,我們能夠更好理解那些放在眼前的實際情況。從此可見,適時換個角度來考慮十分重要,因為它帶來智慧和寬容。

《題西林壁》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軾的詩作,為遊廬山後的總結。這首詩的用詞淺顯易懂,但主題卻十分深奧。

詩作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見廬山是一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山峰。最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山中遊歷的感受。為何我們不能識別廬山的真面目?因為在廬山中,視野受限於廬山的峰巒。這首詩啟迪人們理解一種處世哲學——由於每人看待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是片面的,真相必須超越狹隘的範圍,從而擺脫主觀偏見。

《題西林壁》這首詩通過其具啟發性的主題與訊息脫穎而出,提醒讀者應該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蘇軾使用了一個簡單的視覺隱喻,這隱喻本身已經十分美麗,進入更深的層次時,它更強調人們應該如何變得更加客觀,而不是盲目地主觀。是的,我們依然只能主觀地作判斷,導致偏見,因為這是人類的天性,但這種判斷並不是真正的理解。如果你帶着偏見來判斷一個所謂的「真理」,你將無法理解事情的底蘊,如同詩中所描繪的,你無法辨認廬山真正的面目。

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取決於他們的出發點。一個好觀點不僅可以幫助你將消極的情況轉為積極。例如,當你在生活中發生負面的事情時,你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學習經歷,而不是糾纏於它。它還可以為你導航,並助你更深入地了解周圍的世界。

在這個沒有真相的世界中航行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尤其是在人們看問題都有偏見的情況下。然而,當我們放下因偏見帶來的盲目判斷時,將能看到原先被隱藏起來、不一樣的一面!

學生作品評賞:

作者以生活中的小事——「讓座」作切入,引起讀者的思考,點出蘇軾《題西林壁》帶給他的啟發——從不同角度思考的重要性,並以此為文章的綱領,然後再進一步具體分析詩歌的深層含義,以及自己的體會與感悟。作者從兩方面說出詩中的哲思帶給自己的啟示:一是要擺脫主觀偏見;二是要轉化消極思想。他呼籲人們要放下偏見,細心剖析事理,也要糾正消極心態。全文條理明晰,也具說服力,因為作者以生活中的具體例子説明道理,讓抽象的道理變得顯淺易懂;他並且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如末尾以人生處事喻為大海航行,以蘇軾詩中的哲理為我們導航,幫助我們不會走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