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堂>:到博物館去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林川、西柚(文字工作者)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曾國藩

古往今來,博物館記載著世事變遷,見證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不論是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還是《清明上河圖》描繪的繁華宋世,文物以自己的獨有魅力,向人們訴說著古人的智慧、曾經的歷史。

博物館是一個以展示和收藏文物、陳列和研究歷史及自然遺產為目的的空間,具有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功能。對於特定的文化資源更會進行保護、研究和開發利用,所以博物館不僅止是一件文物、一種擺設或陳列品,而是對歷史、文化藝術等多種資源進行綜合發掘和利用的載體。

但於許多人而言,博物館就是一個收藏古董的地方。要是再深入點想,還能聯想起佛像書畫、金石玉器、骨頭化石等歷史遺物,種類之多不可勝數,數量之多也是極為龐大,其印象也僅僅停留於展品的形象、數量等表面認知。

即便現代文化傳播的覆蓋性之廣、學術研究的探討性之深,也未能全面普及博物館到一般人民群眾之中。學生到博物館是為了作業學習,民眾到了博物館是為了新鮮好奇,只有學者到了博物館,才會真正領會其中的奧妙。

博物館的作用

文物保護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要求。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競爭的加劇,各國人民在物質和文化上對文物越來越重視,世界各地文物收藏也越來越多。

在博物館的教育中,不僅僅包含博物館知識的講解。博物館與我們息息相關,是一個展示藏品的場所,而藏品有著豐富的歷史,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們瞭解歷史文化和社會歷史演變規律的重要載體,是一種文化遺產。

這種文化遺產不但存在於各種類型博物館、歷史建築遺址博物館之中,還呈現於自然遺產、歷史街區保護區、城市考古遺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名人故居,以及其他具有一定價值或具有代表性的遺址和古墓葬(包括岩畫與壁畫)等各種形式、各種陳列。

而博物館和藏品的多樣性,也極大地豐富了現代人的知識和思想,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影響著人們對於提升精神層面的追求。

博物館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迅速,其成果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自身文化生活,還廣泛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各省市建成的博物館數以千計,展品數以萬計,展覽和研究成果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讚譽。

截至2021年,中國國內博物館數量高達六千多家,躍居全球博物館數量最多前五位的國家,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免費開放,參觀人次數以億計,「到博物館去」,成為社會一時風尚。

隨著時代的演變、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的發展也越趨未來化,不但在實體空間呈現展品,更發展出虛擬的線上博物館,為人們節省了時間、金錢,更大大提高了推廣博物館文化的效率,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網絡上欣賞展品。單以2021年為例,有關我國博物館的網絡瀏覽量高達41億人次。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2022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一時風靡全城,排隊參觀的人潮絡繹不絕。於此時此刻,疫情籠罩之時,博物館仍然大受民眾歡迎,於大費心血的研究學者而言,是一種安慰;於一城市的文化建設而言,也是一種福氣;於一國家文明底蘊沉澱而言,更是一種光明的希望。

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讓我們走進博物館,開啟一段段穿越時空的對話,傾聽一個個文物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