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不識字>:金庸——連結滬港的文化巨匠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許楨博士(耀中幼教學院‧中華蒙學苑苑長)

執筆之際(2022年10月28日),正值香港特區政府在上海舉辦的「金庸」特展開幕。是次展出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進行,展期至今年12月中。展品主要由位處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中央圖書館所借出,包括作為本地文學史、文化史珍貴材料的1950年代金庸小說報章連載原版,也有由其家人慷慨捐贈的金庸個人用品。而金庸鍾愛棋藝,是次上海特展,更首次展出其珍藏圍棋,確是不容錯過。

須知道,早在M+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落戶之前,香港博物館仝仁,以及策展界人士,就以多媒體展覽視野、知識與技巧而見長。相比起內地與臺灣同行長於研究與說明,香港業界在吸引民眾、營造氛圍,豐富學習體驗方面,則更為突出。此與香港包容、多元的社會底蘊,以及古今中外、互為體用的文化精神,確實不無關係。是次「金庸特展」雖非常設,但正正反映了上述獨特的競爭力與產業定位。

金庸鍾愛棋藝,而《天龍八部》對於「珍瓏棋局」,即頗有著墨。《神鵰俠侶》的鵰兄,更陪伴楊過走過無數孤寂的日與夜。還有小龍女所修、古墓派獨步天下的輕功、《倚天屠龍記》的刀與劍、《鹿鼎記》的「四十二章經」,上述種種都跳出文字、筆墨,以影像、模型、電子遊戲與場景等各種形式,一一讓當地民眾與港人共享「金氏盛宴」,更真切地感受那個波瀾壯闊,又蕩氣迴腸的中華武林。

香港主辦方亦聯同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等單位,合力展示多媒體、多面向、多重體驗的金庸作品。無論生前還是身後,金庸大師都是滬、港文化相融,乃至江東與嶺南文化圈緊密交流的核心人物。作為後來者,我們的大、中、小學生,不但要看到香港與上海兩地的經貿、金融、專業服務領袖的合作,更要重視兩地文人、學者。過去近二百年來,各大文化領域的互相砥礪、攜手並進。

經貿的發達,必然促進信息、文化的交流與互補。文化力量的充沛,亦自然而然地回饋社會,成為社會經濟體持續向前的內在動力。出自海寧查氏的金庸先生,既集江浙滬文人之大成;同時,也在香港這個面向大洋的世界華人渡口,走向全球。從黃浦江到維多利亞港,從五嶺之南重回大江之東;幾許浪花淘不盡千古風流,卻淘出了這個民族由陸到海再到天腳底的壯志與豪情。

近百年前,金庸先生沉浮於上海灘頭,其外交家之夢雖未能完,但累世的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字功力,終使其來到近世以來最開放的南方城市——香港開花結果;無論走到天涯還是海角,有華人的所在,就有金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