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聯絮語>:《歷史文化學堂(第七屆)——非遺零距離》電台講演錄音感想

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本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的《歷史文化學堂(第七屆)——非遺零距離》50支優秀隊伍的作品於2022年10月4日起,逢星期二下午5至6時在新城知訊台 FM99.7《世界隨意門》節目中播出。現在先來看部分隊伍的錄音心聲及分享。

學校:聖公會聖提摩太小學

學生:陳梓灝、陳華淇、徐恩澤、黃至臻、陳林鋒

作品:涼茶舖打工記(按此重溫

心聲:感謝文聯會舉辦是次活動。透過活動,學生能發掘到他們內在潛能。為了準備這次比賽,同學勤奮練習,由機械式唸稿至抑揚頓挫,經歷了一次珍貴的鍛煉過程。原來,他們的聲音這麼悅耳。我們更收獲了一份師生情誼。
——趙明詩老師

學校:沙田圍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學生:陳映霖、鄭旭婷、傅煒喬、黃梓淳

作品:查篤撐問答比賽(按此重溫

心聲:我覺得今次活動格外有意義,因為在籌備錄音過程中,可以學到不同有關粵劇的背景,例如:粵戲當中會用不同的發聲方法來演唱,包括有平喉、子喉和大喉。而今次錄音的經驗,我感到十分難忘!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到電台錄音,親身體會到原來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其實要有充足的準備,所以我特別感謝新城電台舉辦這個有趣的活動。

——陳映霖同學

學校: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

學生:陳泳恩、黃梓鉦、黃靖軒

作品:中秋夜的大坑——舞火龍(按此重溫

心聲:我是泳恩,飾演一個精靈又可愛的貓咪,明白了錄音不是簡單把稿唸完,所以從中學到了演繹技巧。練習雖累,但收穫很多。
我是梓鉦,咬字清晰,領會角色,用最適當的語氣表達,這是我的心得。
我是擔任旁白的靖軒,我體會到要了解整個故事,配合隊員的節奏,才能體現旁白的作用。

學校:棉紡會中學

學生:朱玟樺、陳海培、翁偉坤、雷栢謙

作品:傳統喪葬文化(重溫連結稍後提供)

心聲:活動中增加了我對非遺的認識,原來我們每天都與非遺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卻不自知。我們的選題是傳統葬禮,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葬禮更是離不開的一個傳統儀式,卻因為禁忌不能讓年輕人所熟知,這實不利於傳承傳統文化。除了了解非遺文化,我更在活動中學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包括有效溝通和團結合作。

——朱玟樺同學

學校:德蘭中學

學生:王安琪、李碧瑤、林樂漫、鄭惠渝

作品:涼茶歷史尋夢記(重溫連結稍後提供)

心聲:近年涼茶舖日漸式微,故我們創作《涼茶歷史尋夢記》,以推廣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涼茶店考察時,我們體驗到製作涼茶工序繁多,需要耐心和堅持;顧客對清熱祛濕的涼茶情有獨鍾,因為「飲用涼茶,飲的不單是苦口良藥,而且是年長市民對往日生活的珍貴回憶」。

學校: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

學生:鄧國磯、林學宇、黃仲謙

作品:傳統滋味(按此重溫

心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彩多姿,與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發展緊緊扣連。我們衷心希望透過是次活動的作品,讓更多人承傳前人的智慧及對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