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講場>:澳洲博物館雜談

#30 博物館之旅(2022年11-12月號第30期)

文:褚珏然(澳洲悉尼大學中國研究學系博士生)

筆者來澳數月,因興之所致參觀了袋鼠國的各特色博物館。當中有幾點值得看倌注意。

一、重視對於原住民歷史的保護

筆者從多次遊覽可見,澳洲幾乎每個公營博物館都有關於對原住民的歷史介紹及保育。目前澳洲對於當地的原住民(Aboriginal Australians)有相關政策保護,並且透過文化教育令澳洲及國家以外的人士認識原住民的歷史,同時承認殖民者以往對於他們所犯下的錯誤。位於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則是以澳洲原住民的歷史文化為主軸,配合各地移民的進入及澳洲人與環境的互動,令參觀者明白澳洲國家意識的建構過程。因應後殖民研究仍在國際學術界佔有席位,有關原住民的研究和保育會持續之餘,也有機會變得多元。

二、舊建築活化成博物館

筆者在參觀期間也看到多家博物館都是從舊有的建築活化改建而成。位於悉尼的動力博物館(Powerhouse Museum)前身為電力站。它除了定位為一家科學博物館外,也有不同的收藏,揉合了歷史文化元素。坎培拉的澳洲民主博物館(Museum of Australian Democracy)前身則是舊議會大樓。參觀者從中可以考察澳洲政治的變化及民主議會制度的沿革。博物館鄰近現今的國會大樓,而當中更公開一些在目前國會大樓無法參觀的地方,例如議長、執政黨及反對黨的辦公室。這能令參觀者彷如置身在權力核心,見證決策的過程以提升代入感。

三、博物館的功能性增加

過去博物館給人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知識的單向傳授,另因應不同需要而把各類博物館分門別類,以方便公眾教育及管理。可就現今而言,上述的博物館發展早已顯得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藝術科技所帶動的觀眾互動與博物館自身的多樣性,而對於策展人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動力博物館在已有的科技藏品如蒸汽機、大鐘、航天器材等常設展覽以外,近年也增加了有藝術元素的特別展覽,並扣連博物館的特質,例如有關陶藝及繪畫的展覽讓人反思科技與人類的共生關係,為世界中罕見的例子。筆者相信這類型的特別展覽將會是博物館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上的所見所聞也許仍停留在管中窺豹的階段,但筆者仍希望帶動看倌討論,令大家對於澳洲的歷史文化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