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食主義>:吃鹹魚 蒸炒煮

深宵寫文章,想要氣炸一點薯條來吃。打開冰格,看到的不是薯條,反而是幾件凍得又冷又硬的鹹魚。鹹魚是幾個月前,遊大澳的時候買的,反而用來炒菜的蝦醬,很快就吃完。老闆娘千叮萬囑,未吃的鹹魚,要放入冰格;吃的時候,逐件取出來,上碟蒸熟就可以。鹹魚添薑絲蒸,下飯一流,吃過一件,就乖乖將其餘的放到冰格,放到後來就遺忘了。

鹹魚被遺忘,有不同原因。現代人飲食選擇多,不會每餐都吃鹹魚,甚至不常在家吃飯,腦海自然沒有鹹魚的蹤影。過去有些長輩,日子過得艱苦,一件鹹魚分成很多餐,只要下飯配上一點點,已經十分滿足。以前交通沒有現在方便,舟車勞頓,甚至要徒步行走十天八天,身上帶點乾糧充饑,有些人會帶些鹹魚同行,因為輕便又能久存,自己吃或者用作送禮,當時都屬於常事。

現在要買鹹魚,愈來愈不容易。小時候的街市,還有很多雜貨舖,鹹魚要買整條或買一件,都一樣可以,賺錢之餘方便街坊。現在很多街市都實行「超市化」,雜貨舖變得新式,鹹魚確實很少見,可能因為利潤太少、入貨麻煩。大澳的鹹魚選擇多,但總無法時常往來。市內的話,不少舊區都可以找到鹹魚,部分鹹魚也是從大澳運過來。

《始興縣志》早有提到鹹魚的買賣往來,文中提到:「鹹魚、欖豉、醬料、矼瓦、蜜餞、糖菓、蕉、荔、柑、橙,俱由廣州運來。」始興縣位處廣東北部,鹹魚與其他食材、雜貨,會從廣州市進貨。始興縣距離廣州市約三百公里,徒步不眠不休,要用上整整三天,可以說一條鹹魚也得來不易。

鹹魚較易的煮法是蒸,用來炒飯、燜茄子也很常見。清代《農圃便覽》有談到蒸鹹魚的方法,用料比現在所見的複雜得多。文中記載:「蒸鹹魚,先將鹹鰳魚或鯧魚,水浸兩宿,洗淨、入鍋,清水煮滾,即取出,置鏇內。加火酒六兩、白糖三兩、薑三片、肪脂、香油、葱白,隔水頓之。」「鰳魚」即「曹白」,「鯧魚」就是「䱽魚」,「鏇」指銅錫所造的盤,而「頓」就是「燉」的普通話同音字。

鹹魚要經浸泡、汆水、添油、調味等工序,最後才能隔水蒸燉,味道應該不錯。水蒸以外,鹹魚還可以煮湯。清代《仙屏書屋初集》就提到:「荔支熱,以鹹魚、苦瓜煮汁解之。」「荔支」就是「荔枝」,平日易上火的朋友,吃了容易燥熱,燥熱用寒涼來平衡,鹹、苦同屬寒性,飲「鹹魚苦瓜湯」就能緩解荔枝的熱。鹹魚還是從冰格取出來,解凍一下,明天買些苦瓜來煮湯,緩解一下宵夜吃薯條的燥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