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行之路>:《中國之路》(三)

2013年3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

我試圖以下面的話語來概括「中國之路」:

立足於三千年傳統文明的時代新解:綜合採用了世界三百年的文明精華;經過一百八十年七八代人的奮鬥、累積、試錯,及七十多年共產黨轉型的努力,在中央集權統籌領導下,加上此後四十年的修正;以經濟發達、人民生活改善、社會穩定等政績為其社會、經濟、政治管治模式及世界觀」。

三百年的文明精華」主要是指啓蒙運動以來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知識、政治經濟、科技的理論與實踐,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體系,大概就是從牛頓、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的時代,經歷了英國大憲章運動、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直到今天歐美所發現、發明或創造出來的一切先進知識與制度的總和。

共產黨轉型」是一個痛苦的、到處碰釘子的過程,是向西方(德國、俄國馬列主義)學習、對自身傳統否定又肯定的辯證過程,改革開放後主要是放棄了列寧主義中階級鬥爭的觀點,黨的性質從階級鬥爭的革命黨轉向全民精英黨、執政黨,政府功能從管治型轉變到服務型,其理論指導由馬列主義轉變為混合理論,形成了混合的政經體系。

中央集權統籌領導」就是大陸常說的「全國一盤棋」,決策及施政要照顧到全國各種複雜的情況,而不能偏於一方。中國面積這麼大、人口如此之多,各個地方的文化、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準都有差異,中央首先要有管治效能,其次要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盤活」全國這盤棋,使如此大規模的國家能夠整體上振興,資源有效公平分配,並加上大數據等資訊科技的協助,有效減少貪腐。據我對全球各國的觀察,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規模不可能對其經濟制度沒有影響。中國一直有中央集權的傳統,秦漢唐明清,尤其清朝的國家版圖和全國各地的複雜情況跟今天差不多,而清朝在康熙乾隆時期治理得相當成功,有很多地方仍然值得今天的中國借鑒。

此後四十年修正」是指中國道路一定還會不斷地修正。中國作為一個學習型的復興文明國家,必定會在實踐中向世界學習。全國人民、各類機構都會參與其發展、演化,而在世界各國對中國施以影響的組織或個人,都會為中國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近現代發展道路分為四個階段:

1. 覺醒期1842-1949

  • 百年摸索
  • 洋務運動
  • 維新革命
  • 辛亥革命

2.奠基期1949-1978)

  • 打下發展基礎
  • 自力更新
  • 獨立自主
  • 掃平社會障礙

3.加速期1978-現在

  • 改革開放至今,進入小康社會
  • 解放思想(貓論、實踐檢驗真理標準、平反幹部)
  • 開放改革(建立經濟特區、落實一國兩制、持續反貪腐)
  • 學習(派遣留學生、納新知技術與體制、引進外資)
  • 創新(傳統重新詮釋、「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民為本)
  • 跨越(中國模式、創制、中國夢)

4.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期(現在-2049

  • 以人民為中心: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 到了204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並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總結:

一些學者指出,中國錯過了幾次現代化的良機。當日本搞明治維新的時候,清朝政府沒有主動改革的想法,等到被迫改革的時候,又不得其法,加上時機倉促,矛盾積累太多,導致改革失敗;民國想主動改革,但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面臨外敵入侵(分裂、內戰、日本侵略);1949年中共建國後有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但前十幾年學的是蘇聯,後十年是文化大革命。只有在鄧小平復出後,中國才得到一個有既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又有主動改革的勇氣,世界環境又比較和平友好的時機,於是乎各種傳統的、現代的積極因素在近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積聚,逐漸合成一個「中國模式」。跟印度、前蘇聯、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夠持續數十年有條不紊地進行統籌規劃,引導這個大洲規模的大國一步步地邁向富強。而這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看不到這一點,就看不到「中國模式」的關鍵所在。

歡迎收聽葉國華教授主講的香港電台《五十年後》節目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逢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洞悉最新時局形勢。

按此了解節目詳情及重溫